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生于公元1473年,卒于公元1530年,陕西庆阳府安化县人。祖籍河南扶沟,因为仕途终结后,选择了回归故里,因此《登科录》中说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之所以说他是个粗人,是因为他是明代平民精神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力争提高明代诗歌在民间的流传歌颂度。虽然明代的诗歌,相比于唐代诗歌的流风余韵,而不能流于世俗,但明代的平民精神仍然影响着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
李梦阳小的时候,家庭贫困,是典型的平民家庭。祖父和两个伯父都不是读书人,唯有其父是藩王的家臣,是读书人。因此,出生底层人民的李梦阳,在小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文学启蒙的。
古时候,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出生,若是想要为官并且取得成就,除了自己有极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在科举考试上顺风顺水。而李梦阳自己不是出生书香门第,也不是名门望族,因此他的为官之路完全靠他本身的才气和毅力。李梦阳二十一岁举乡试第一,二十二岁成进士。因为父母的相继去世,李梦阳二十七岁才出任为官。但是李梦阳为官不久,就因为个性倔强执拗,得罪了权贵,导致了他的第一次下狱。徐缙《空同李公墓表》提到这事:“公初税三关也,立法严整,请谒不行。勋珰诬之,逮狱,寻释。”
李梦阳三十二岁的时候,当时的张皇后妻弟,寿宁侯张鹤龄,招纳无赖、罔利害民。张鹤鸣的恶行,许多人都清楚,但那些官员摄于他皇后妻弟,贵族权贵的地位,不敢上奏。只有李梦阳正直不阿,得知张鹤鸣的恶行后,立刻上奏弹劾。“于是密撰此奏,盖体统利害事。草具,袖而过边博士(贡)。会王主事守仁来,王遽目予袖而曰:‘有物乎?必谏草耳。’予为此,即妻子未之知,不知王何从而疑之也。乃出其草示二子,王曰:‘疏入,必重祸。’……及疏入,不报也,以为竟不报也。一日,忽有旨拿梦阳,送诏狱,乃于是知张氏有本辩矣。张氏论我斩罪十,然大意主讪母后,谓疏末张氏斥后也。……奉圣旨:‘李梦阳妄言大臣,姑从轻,罚俸三个月。’此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也。”张鹤鸣极其狡猾,得知李梦阳上奏疏弹劾他之后,立刻赶往皇宫,颠倒黑白,将奏疏中的张氏歪解成皇后张氏。反而诬告李梦阳不敬皇后。这就导致了李梦阳的第二次下狱,好在皇帝还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随后不久就将李梦阳放出来了。
孝宗继位后,武宗继位,改元正德。正德年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他们把持朝政,横行霸道,陷害忠良,许多为国为民的好官都因这八虎的陷害,或罢官或死去。当时任正五品郎中李梦阳代户部尚书韩文作疏率群臣弹劾刘瑾八虎,这就是那封著名的《代劾宦官状疏》。弹劾宦官,虽然表面上是由韩文领头的,但是实际上是李梦阳主动策划的。这件事,也就导致了李梦阳的第三次下狱。
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李梦阳被放出。正德流年,李梦阳起复,迁江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四十岁,李梦阳凭借自己的才气和毅力,从微寒起,做到正四品的官。但是,他到了江西,与江西一干官员,特别是上官没有搞好关系。就这样,四十岁时第四次升官,但是升官没多久却走到了仕途的尽头。
李梦阳以微寒之身,处处尽忠,为国为民,无论是为官时,还是罢官后,都多次与损害民力的权贵斗争。所以,虽然他多次遭受杀身之祸,但是在士子中的名声却很高。老死之后,许多士子文人都很是遗憾。
李梦阳和李东阳,两个名字只中间的辈系不同,但实际上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这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同事,但两人之间的情谊,又远远大于同事情谊。李梦阳早先就很倾慕李东阳,而李东阳也很赏识李梦阳。李东阳《文后稿》卷十六上说“梦阳以文学为首解,登甲科,砥砺名行,表然见郎署。”因此,笔者猜想,两人之间应该还存在着一种师生情谊吧!虽然最后两人生了间隙,但早先两人的情谊的确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