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打了几次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历史书上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打了几次高句丽
  2. 仁贵征东的意思
  3. 隋末齐国远是谁
  4. 如何理解唐代诗人《辽东行》
  5. 跨海征东什么意思
唐太宗打了几次高句丽

一共3次。分别是:第一次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第二次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随着冬天的临近,唐军的供给也开始匮乏。第三次645年,唐太宗下令撤退。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用以消弱高句丽的力量。欢迎采纳!!!

打了总共三次,亲征只有一次,即贞观十九年(645年)那次。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的征伐一共持续了70多年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高句丽挑衅,隋朝反击

第二次发生在612年,隋炀帝大业九年,隋朝战败,为隋的灭亡打下基础

第三次是615年,也就是大业十二年,但是没打成,隋朝自己先乱了起来。

第四次开始就是唐朝和高句丽打了,645年即太宗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胜,但未灭国

第五次,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打得遣子谢罪

第六次,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大败之

第七次,655年,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六年

第八次,658年,高宗显庆三年

第九次,659年,显庆四年

第十次,660年,显庆六年

第十一次,661年-662年,唐朝战败。

第十二次,668年-668年,高宗乾封二年-三年,高句丽最后灭亡之战

大规模的进攻只有1次。

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随着冬天的临近,唐军的供给也开始匮乏。645年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用以消弱高句丽的力量。

十次

645年即太宗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胜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打得遣子谢罪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大败之

655年,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六年

658年,高宗显庆三年

659年,显庆四年

660年,显庆六年

661年-662年,唐朝战败。

668年-668年,高宗乾封二年-三年,高句丽最后灭亡之战

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随着冬天...

三次。

李世民时期,唐朝与高句丽的三次战争,基本上都是唐军大胜,敌军大败,但又都是唐朝撤军。至于撤军的理由,第一次是天气严寒,粮草将尽,后两次却未交待。其实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生病,这导致了宰相刘洎被赐死。

李世民本打算第四次攻打高句丽,但649年4月,李世民在含风殿去世,第四次征讨高句丽就此作罢。

三次,高句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唐朝时朝鲜分裂为三个国家高勾丽百济和新罗,新罗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唐朝的附属国,但高句丽与唐朝对抗,唐太宗时三次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少有的开明的君主,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局面。

3次,包括亲征1次

644年,唐太宗带着6万人远征高丽,本来进展得很顺利,后来因为天气变冷、粮草不济不得不撤军回来。不过这次战争还是胜利的;647年,唐太宗第二次派兵进攻高句丽,这一次打的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648年,唐太宗第三次派兵进攻高句丽。这一次高句丽不仅损失众多军队,还丢失众多城池。总的来说,唐高宗对高句丽用兵数量虽然不多,但每次都是胜利,处于优势地位。

仁贵征东的意思

新罗请求唐朝天子救援,唐高宗先后派遣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出征。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有名的“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薛仁贵征东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它是薛家将故事的一部分。另有中国香港出品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和清代如莲居士著的同名通俗小说。

中文名薛仁贵征东

外文名Legend Of The General Who Never Was

故事年代唐朝

职位军事将领

仁贵征东的仁贵应该是薛仁贵,薛仁贵是唐朝唐太宗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时期,少数民族高里多次进犯中原,唐太宗派薛仁贵代兵攻破高丽城,俘虏当朝王。从此,高丽归大唐统管。当时的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在我国的东北部,所以把薛仁贵出征高丽又叫薛仁贵征东。

隋末齐国远是谁

1、齐国远是指齐彪《说唐全传》中的人物,原先是少华山的山贼,武器是两柄金锤,颇有勇力,后来与秦琼等人归顺大唐,随唐军征伐高句丽时,被盖苏文斩杀。

2、后世《瓦岗英雄》等评书中的齐国远则本领低微,常用一柄硕大的纸糊大锤在阵前招摇,不知情者如秦琼、裴元庆均曾在对阵时被他蒙骗,待到双方兵器碰撞,纸锤立刻就露出马脚。贾家楼群雄结拜,齐国远排名第二十七,后在瓦岗被混世魔王程咬金封为八彪将军之一。

3、齐国远,原是陕西少华山三寨主。他为人粗俗,不通文墨,人称瓦岗一大草包,其实也是个只知惹是生非且较为自私任性的夯货,随秦琼出门,到处恣意妄为,惹事生非,招惹麻烦,让人烦不胜烦。杂货匠出身,人高马大,又常用一柄硕大的纸糊大锤在阵前招摇,不知情者如秦琼,裴元庆均曾在对阵时被他蒙骗,待到双方兵器碰撞,纸锤立刻就露出马脚。贾家楼群雄结拜,齐国远排名第二十七,后在瓦岗被混世魔王程咬金封为八彪将军之一。在《薛仁贵征东》中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于凤凰山探出怪鸟.后被盖苏文斩杀,引出瓦岗二十七家总兵为其报仇惨死在盖苏文手中。

齐国远是指齐彪《说唐全传》中的人物,原是陕西少华山三寨主。他为人粗俗,不通文墨,人称瓦岗一大草包,其实也是个只知惹是生非且较为自私任性的夯货,随秦琼出门,到处恣意妄为,惹事生非,招惹麻烦,让人烦不胜烦。武器是两柄金锤,颇有勇力,后来与秦琼等人归顺大唐,随唐军征伐高句丽时,于凤凰山探出怪鸟,被盖苏文斩杀,引出瓦岗二十七家总兵为其报仇惨死在盖苏文手中。

后世《瓦岗英雄》等评书中的齐国远则本领低微,杂货匠出生,人高马大,常用一柄硕大的纸糊大锤在阵前招摇,不知情者如秦琼、裴元庆均曾在对阵时被他蒙骗,待到双方兵器碰撞,纸锤立刻就露出马脚。贾家楼群雄结拜,齐国远排名第二十七,后在瓦岗被混世魔王程咬金封为八彪将军之一。

《说唐全书》介绍:

《说唐演义全传》是清代长篇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后改名《说唐全传》。

小说以瓦岗寨群雄风云际会为中心,铺叙自北周武帝灭北齐、隋文帝平南陈,到唐李渊削平群雄、李世民登极称帝为止,主要叙述瓦岗寨好汉聚义反隋、辅唐开国的故事,再现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动乱时代,着力描绘了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罗成、尉迟恭等传奇人物。其中不少故事情节很吸引人,如秦琼卖马、程咬金劫王杠等,可说是妇孺皆知。人物描写虽说线条粗犷,却也形象鲜明、生动。因此,这部书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瓦岗英雄》介绍:

《瓦岗英雄》是1999年1月1日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单田芳。本书主要讲述了隋朝末年,四十六位聚集在瓦岗山起义的英雄好汉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恩怨情仇。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炀帝昏庸,奸相宇文化及父子把持朝政,他们残害忠良,鱼肉百姓,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在瓦岗山建立了反隋义军,招英雄、纳贤士,多次与隋朝官兵浴血奋战,最终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唐帝国。

如何理解唐代诗人《辽东行》

【原文】

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译文】

辽东之地路途遥远,辽水曲曲折折难以横渡。战士们戍守的古城楼已经破旧不堪,早已没有城楼,城墙之上也早就没有房屋了。那里气候异常寒冷,常常是黄云满天冰雪盖地,战士们身上的衣服真是难以御寒!如果有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可以抵御这异地的寒冷,即使耗费掉万两黄金,又怎会吝惜呢?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回弓箭准备回家,但遥望回家的路,唯觉遥远路漫漫。年年郡县都有征人而来,将在这凄寒的辽东戍守征战,不知又有多少人牺牲于此。我宁愿生为草木,终生守候在家乡的土地上,至死不往辽东这地方来!

【简析】

继隋炀帝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后,唐代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持续对高句丽出兵,战争前后长达几十年。《辽东行》反映了战事的艰苦,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跨海征东什么意思

“跨海征东”以唐太宗李世民跨海亲征的故事为名,用烟波浩渺之大海形容此局招法的深长多变,以“征东”之浩大战役比喻战局的严峻紧张。这组雕塑以地面为棋盘,棋子都雕刻成实物,栩栩如生,在松林竹海的环抱中,立体棋局惟妙惟肖。

贞观末年,高句丽国内发生政变,将领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高武,立其侄高藏为王,形同傀儡,自己独揽大权。

渊盖苏文摄政后,拒绝向唐朝纳贡,还联合百济、倭国,进攻新罗,挑起战事。

唐朝方面在外交斡旋无果后,考虑到当时国力日渐强盛,更考虑到整个东北亚政治局势,于贞观十九年(645)春,唐太宗应新罗出兵之请,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