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诸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亦是天子蒙难、百姓受苦的时代。在这段荡气回肠的大动荡、大变革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胸怀天下、满腔有热血的豪情英雄,他们中有的是变法图强,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时代先驱;有的是手掌千军,睥睨天下的百战之将;还有的是铁血丹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节名士;更有甚者,是一炮走红的时代宠儿,乐毅就是其中的一员,“七十城收一笑间,当时气势擅强燕。区区莒墨何难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一、名将之后,亡国之人
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乐羊在为魏文侯攻下中山国之后,受封灵寿,死后也葬于此地,于是其后代子孙便世代定居在了灵寿。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中山国的亡国之君中山桓公卷土重来,率领鲜虞余众赶跑了魏国在中山国的政权,成功复国。魏国的失败没能引起赵国的忌惮,就在赵敬侯趁中山复国之初立足未稳之机,打着吞而并之的算盘时,中山雄师给予赵军迎头痛击。打败了魏、赵,这下子没人再敢轻视重新复国的中山桓公了。中山国的兴起也带动了乐氏一族的繁荣,中山桓公因乐池伐赵之功,拜他为相,兼任大将军,还将王宫迁到了灵寿,中山国呈现一片繁荣之势。
然而因为地理位置,中山国一直是赵国的心头大患,虽然先后曾两次对中山发起进攻,都遭到中山的顽强抵抗没有成功。但好景不长,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的赵国又发起了征伐中山的战争。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赵武灵王举全国之力,亲率大军,“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中山王被迫割四邑与赵国求和;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赵国撕破合约,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并扶持了一个傀儡王。赵国攻灭中山国后,乐氏一族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赵国人,乐毅还曾受到推荐出来做官,但在目睹了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的反目悲剧后,乐毅便离赵往魏去了。
二、千金求贤,合纵攻齐
乐毅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但没有受到重用,文武双全的他苦于没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当听说燕国的国君求贤若渴的时候,他还是纠结的。闹心的不只乐毅,燕昭王也是闷闷不乐的,因为燕国可以说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而且刚刚从内乱的阴影中走出来,哪怕燕昭王再有雄心壮志,燕国的未来也并不被才子们看好。苦于没有办法的燕昭王去拜访了智者郭隗,郭隗倒是没有私藏,以“千金买骨”的故事成功点醒了燕昭王,“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此举成功打动了有志之士,“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国一时间好不热闹。
燕昭王日夜心怀着对齐国的怨恨,但此时的齐国是在是太强了,在齐湣王的带领下,齐国接连打败了楚、秦、魏、赵,“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就连秦昭襄王都要通过互尊为帝来拉拢齐国,“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然而看似强大的齐国却危机四伏,日夜想要报仇的燕昭王找到了乐毅,请教该如何攻打齐国。“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给燕昭王吃了颗定心丸后,乐毅便动身前往赵国,并与秦、楚、魏国结盟,约定合纵攻齐。
三、连战连克,功败垂成
合纵盟约既定,燕昭王举全国之兵鼎力相助,乐毅身挂五国相印,统一指挥着联军攻打齐国。原本对于乐毅和联军来说,这快硬骨头非常不好啃,但还得感谢齐湣王的骄傲自满,直到联军深入齐国境地时,齐湣王才仓皇出兵,而且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根本不是对手。齐军将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甚至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迫使将士死战。结果便是将士离心,一触即溃。联军明显都有各自的想法,在击破齐军精锐后,秦、韩便不再向前了。但乐毅并不死心,继续指挥着魏、赵、燕军队向前推进。
在乐毅的带领下,燕国仿佛狼入羊群一般,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就连齐国国都临淄都未能幸免,仅剩莒和即墨两座孤城。但乐毅显然没有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在攻破临淄后,乐毅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以此削弱齐国人民的反抗之心。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就在曙光将至的时候,没想到是燕昭王先扛不住了,先一步撒手人寰,周赧王三十六年(279),与乐毅有间隙的太子乐资即位,是为燕惠王。齐国名将田单把握住了机会,以反间计迫使乐毅离燕降赵,又用“火牛阵”打败了接替的燕将骑劫,重新收复齐国失地。眼看唾手可得的齐国死灰复燃,燕惠王悔不当初,又害怕投降了赵国的乐毅会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打,于是向乐毅致歉,乐毅不计前嫌,以客卿的身份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稳定两国关系。
仅此一战,乐毅就打响了名声,然而他虽然得到了燕昭王的全力支持,却没能逃过新君的猜忌,使得之前的战果又拱手送还了田单,本人也不得不逃亡到赵国,出道即巅峰的乐毅也因此被质疑。但事实上,是乐毅坚定了燕昭王在正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也是乐毅奔走列国,组成联军,更是他率领燕国一支部队,攻克了齐国首都,威震诸侯,“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乐毅虽然只有一战之功,但也无愧名将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