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简介 为什么被称作一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

陈廷敬像

陈廷敬自幼博览群书,7岁读理学家薛瑄的著作;9岁时,陈廷敬的老师留下一句“大异人,非我所能教也”便不再教他,14岁那年,陈廷敬娶了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孙女为妻。同年,他和父亲一起参加院试,陈廷敬名列第一,成为秀才,6年后,陈廷敬在省城太原考中举人。

顺治十五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

康熙十七年,陈廷敬奉命入直南书房 ,从而成为康熙身边机密决策圈人物之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剧中出现的一干重臣中,周培公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最后郁郁而终;索明两人虽风光一世,但却因为参与立储,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唯独陈廷敬能够善始善终,不能不让人赞叹他的为官之道,也不能不让人由衷的喜欢这位老人。

细观陈廷敬,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这么写优点:

一、忠君爱国

康熙尚未亲政,在明知首辅大臣鳌拜不愿还政于皇帝,想自己独揽大权的情况下,众大臣或依附鳌拜,反对皇帝亲政;或为了自己的前程性命,噤声不语。

唯独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索额图虽也进言请求皇帝亲政(但其身后毕竟有其父首辅索尼的支持),比起“有背景”的索额图,“墙头草”般的满朝文武,陈廷敬的慷慨激昂,一片丹心,更加难能可贵。

这一幕,将一个至忠之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三藩盘剥属地百姓,养兵自重,每年耗费国库大量库银,严重威胁大清皇权。

皇帝遂有撤藩之意,但在廷议时只有陈廷敬和明珠赞成撤藩,其余众大臣均极力反对

陈廷敬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坚决支持撤藩,并当朝立军令状承诺筹措军饷,他的心中有国家,有君上,却无私心,所做所想都是为国尽力,为君尽忠。

二、精明强干

皇帝令张廷玉回京筹措粮饷,索额图却以国库无粮之由进行阻挠,想借机害死皇帝,是陈廷敬帮助张廷玉筹措粮草,还指出东平官仓有粮可直接运往漠北军营,并提醒他东平粮仓放粮需要索额图手书的批条,可谓思虑周全,心思缜密。

用索额图的话说:“陈相管理户部多年,对这个柴米油盐可谓了如指掌啊。”索额图素本就有“三眼索相”之称,却能如此称赞陈廷敬,这也是体现陈廷敬才能的重要佐证。

朝廷准备发兵攻打台湾郑经,索额图奉旨前往福建督战,与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等人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姚、施二人认为目前大清水师力量相对薄弱、粮草短缺,不是最佳战机。

而索额图坚持要水师出海攻台。皇帝接到双方的奏报后犹豫不决,陈廷敬陈说利害, 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指出台湾一定要打。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力攻台。事后也给予了陈廷敬极高的评价。

三、皇帝的完全信任

纵观陈廷敬仕途,皇帝对陈廷敬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信任,当然,就陈廷敬的表现而言,也是绝对值得信任的。

对于其他重臣,则是既用且防:

平定三藩时破格启用周培公,但功成之后却担心他会成为下一个吴三桂,故而将其贬至盛京,处于各蒙古王爷的监视之下;

对于索额图和明珠两人,虽也相当倚重,却处处提防,还在索额图府中安插卧底。

唯独没有怀疑过陈廷敬,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一旦涉及朝廷重臣或皇帝臂膀,紧要、绝密之事,皇帝都交代陈廷敬去查办。

可见,陈廷敬在皇帝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心腹大臣那么简单,如果皇帝只有一位大臣可以信任,那这个人也必定是陈廷敬吧。

若如今中有更多的“陈廷敬”式人物,则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