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真实的武松是个流浪汉 武松打虎的故事符合史实吗?

  武松,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

  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路径此处,看见武松武艺出众,于是便让他到巡府干差事,不久后受任都头。后来,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武松的后半生《临安县志》里记得较为清楚。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历史上武松打的是“蔡虎”(蔡京的儿子蔡鋆),这段真实的记载,想必施耐庵是看过的,将其中的几个细节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说中的武松。

 

  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表面看,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武松的勇猛和英雄气概。

  《武松打虎》的故事来自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说的是武松在小旋风柴进庄上和宋江分别后,回清河县老家看望哥哥武大郎。途中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个噱头特别引人入胜,小时候不会喝酒,看到大人喝酒都是用小酒盅,突然看到这酒旗上的“碗”,大为惊异,原来酒还有这等豪气的喝法!

  更让人咋舌的是,武松竟然连喝了十八碗“好生有气力”的烈酒,平日里,“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彻底打破了这个沉寂许久的记录,不顾酒家的阻拦,独身走上猛虎出没“往来客人,结伙成队”才敢过的景阳冈,而且是在官府严谨的晚上这个时段。

  后来的情节,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夜半了,没人了,武松醉了,老虎来了。“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躲过了老虎“拿人”的“一扑,一掀,一剪”三板斧,“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旦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

  打虎,成了武松最耀眼的金字招牌。尽管这是人酒后潜能的超长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