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怎样伍子胥评价

后人怎样伍子胥评价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

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伍子胥父诛于楚是怎么回事

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楚平王时期的太子太傅,是楚庄王时的重臣伍举之子,志虑忠纯,才学渊博。

《春秋》里的伍奢

《春秋》里的伍奢

楚平王时期,楚国为了和秦国搞好关系,决定和秦国联姻,当时初定的联姻对象是楚国太子建和后世被称为秦女的美女。但是生性好色的楚平王看到年轻貌美的秦女,就移不开自己的脚步了,想将这个美女据为己有。

当时的太子少傅费无极读懂了楚王的那点小心思,等到太子建和伍奢在下棋的时候,费无极偷偷的去面见楚平王。见到楚平王的费无极劝楚平王自己娶秦女,这样更加有利于秦楚之间的交好。听到此建议的楚平王有点心动了,但是还会顾忌太子建的面子,没有立即答应。费无极又向楚平王建议将太子建和伍奢调去边关,边关的战事会耽误和亲的日期,这样平王就可以放心的迎娶貌美的秦女。

太子建和伍奢一盘棋刚刚下完,就被平王叫去了,平王对他们说:“如今边关战事紧急,太子你去安抚边关将士,太傅你陪太子去,留下少傅费无极打理太子府”。

伍奢和太子建来到边疆没有想太多,努力的为战事做着准备,练兵、征集粮草,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此时,宫中的楚平王和秦女正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留在楚平王身边的费无极,每天都在担心太子建和伍奢的报复,为了除去这个祸患,他污蔑太子建和伍奢正在密谋叛变。心虚的楚平王不加调查,就相信了费无极的话,立刻将伍奢调回,然后命边关司马调兵围杀太子建,边关司马在调兵之时就派人偷偷的通知太子建,让他先逃。

楚平王又让伍奢写信诱骗伍尚和伍员兄弟去皇宫,准备将兄弟俩一起杀死,伍尚不顾其弟伍员的劝告,坚持入宫赴死,最终伍奢和其长子伍尚被杀,次子伍员逃往吴国。

伍子胥到底是哪国人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