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如此钟爱火攻呢?是迫不得已吗?

  俗话说,玩火自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计策除了火还是火,从初出茅庐的火烧博望坡,到赤壁之战,到火烧藤甲兵,到火烧葫芦谷。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阐释着与火的不解之缘。诸葛亮为何如此钟爱火攻呢?是迫不得已吗?

d009b3de9c82d158eeaee918810a19d8bc3e426e_副本.jpg

诸葛亮(资料图)

  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则是野蛮的破坏。若是用于战场杀伐,成为逞强斗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类的灾难了。从来天命不可违,古人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将“火攻篇”放到靠后甚至再靠后的位置。无非就是告诉为将者,从来水火无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用这种惨绝人寰的计策。

  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却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着名的“三大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同样没有离得开一个“火”字。从卧龙被张飞的一把火烧醒开始,诸葛亮也就和火结下了缘。第一次施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诸葛亮的成名战火烧赤壁,到蜀国开始衰微的转折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场战役虽然和诸葛亮没有主要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在蜀国角色转换的一个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