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郡王允禧,慎郡王允禧同雍正和康熙的关系

慎郡王胤禧从小就淡泊名利,对政治毫无兴趣。反而一直致力于文人雅事。擅长书画,擅长山水花卉。“笔法通雅,画风淡”,山水在被评为“本朝宗藩第一”的盛赞,也是一位诗人,高宗把他的诗列为“国朝诗别裁之首,以代钱谦益者”。

雍正帝继位后,对允禧,这个多才多艺的弟弟非常照顾。雍正八年二月,20岁的允禧被封为贝子。同年5月,以其“上进之志”被任命为贝勒。当乾隆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和同年出生的21岁的叔叔一起学习,叔侄关系的关系非常融洽。

乾隆继位后,他自然不会忘记与二十一叔的友谊。继位之初,便晋封为允禧慎郡王。

从孩提时代起,允禧就并致力于绘画。此外,允禧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不仅能欣赏到历代帝王收藏的名画,还能得到皇宫里供奉的画坛大师们的悉心指点。所以艺术才能日臻完善,才能成家。其画以山水为主,师从五代画家董源,元四世家倪瓒,又师从明代吴画派大师文征明,他的画恬静淡雅,用笔飘逸,有一种贵族画家的个性。后人评价他的画报:‘郡王居诸侯国,痴迷书画,天杯高朗,飘逸致胜,他画的水墨花也有飘逸的神韵。

允禧和郑板桥的友谊可以说是清史多年中的一个奇迹!郡王和一个小县长互为之际,互相尊重,确实令人费解,但这是有据可查的事实。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允禧只有15岁,郑板桥33岁,这可以称得上是岁月之交。

为了博取功名,郑板桥先后三次访京,分别是雍正三年(1725年)、元年(1736年)和六年(1741年),并于《板桥自序》年见到了允禧,他坦承:“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文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言语间很是骄傲。《郑板桥集》提到关于允禧的诗词和序言多达十次。“郑集”一出,允禧题词称赞道:“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

乾隆七年(1742年)春,郑板桥被任命为沈转环治下的县令将走马上任,送别并赋诗一首《郑板桥集》,诗中写道:“杏花勤教,东风吹马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