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子金圣叹为什么会被斩首?

一代才子金圣叹为什么会被斩首?这是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用文笔去抗争现实,但终究还是败下阵来,最后只能落得个被斩首的结局。

  风流才子

  金圣叹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幼时家境贫困,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还喜欢读佛经和跟僧侣结交。因此他也学到了佛家那种自由自在、随性而为的生活方式,且深受影响。

  他很擅长扶乩,就类似于我们民间说的鬼神附身问灵。而且他从二十岁就开始,还自称收了多名冥界女弟子。许多名人世家都曾请他到家中扶乩,每次所写的文章都能说中主家的心事。

  清初诗坛的盟主钱谦益曾说金圣叹好似能神灵附身一般,后来他在这个领域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可是他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总是写一些荒诞的文章,因此被考官取消考试资格。

  三番两次之后,金圣叹觉得要开始认真了,于是给自己改名金人瑞去参加科考,这一次他很正经的答题,最后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过他无心官场仕途,每天都以评注经典为乐。

  金圣叹平日里心性高傲,时常以才子自居,不过他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仗着自己的才学总是讥笑其他秀才,从而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佛学影响到他对自由的渴望,因此他也成为当下最特别的那一个。

  金圣叹最喜欢的书是《水浒传》,最喜欢人是孔子的门生曾点,因为他欣赏曾点那种无意仕途而向往自由的放浪不羁,事实上他的一生也如曾点这般的桀骜不驯。

  他生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所以经常将《水浒传》的情节套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对那种官逼民反的主张非常赞同,同情被欺压的百姓和良民,而他一生主要的成就就是评注《水浒传》。

图片.png

  文学成就

  对文学作品的著评是金圣叹主要成就之一,他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在看待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多数都夹杂着主观的思想,使得客观性就降低的。

  在评论《水浒传》的时候,他一方面觉得梁山好汉的行为是犯上作乱,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能理解民间疾苦之下那种不得已的苦衷。

  他痛恨书中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往往将里面人物的作为影射到现实生活中去讨论政事,对腐败朝廷多加苛责。不过对他对很多人物的点评是非常到位的。

  除此之外,金圣叹对《西厢记》也自己的看法,他崇尚儒家的孝悌道德规范,但又觉得这种封建礼教太过于害人,其赞同崔莺莺和张生那种敢于突破礼教束缚的行为。

  金圣叹对两部作品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里面的人都是“叛逆”的,而他自己也是如此,甚至向往那样的生活,所以便从人物经历与个性当中找到了共鸣。

  虽然他对文学评论方面存在矛盾性,但其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非常精彩的。他认为书中人物极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像李逵和鲁智深生活方式前后矛盾,从爱喝酒到不喝酒,从朴实到奸诈等。

  而且金圣叹还对《水浒传》原著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他砍去了头尾,还伪造了施耐庵的序言,造就了今天的这套版本。

  他还觉得《西厢记》后部分并非王实甫所写,是别人的恶意篡改,所以应该以《惊梦》来收尾。

  除了名著以外,金圣叹也曾点评过八股文。其他人对小说名著的点评都是在精妙之处画个圈,然后再写上简单的评语。但他不是这样,他直接会写出一大段,犹如经文一样密集的评语,有时候还会修改原文。

  他这样做其实并非想要去了解先人著书的意思,而是想通过这个方式与后人进行沟通,因为他使得民间小说读本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金圣叹也是我国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就连顺治帝都称赞过他为古文高手,让大家不要用八股文的规范去衡量他。金圣叹知道顺治帝的夸赞之后感动得声泪俱下,面向北方叩首言谢。

  被处极刑

  顺治十八年,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因为亏空了漕粮,所以肆意地去向百姓追收欠税,有些交不上的就被他派人鞭打,一时间造成民怨四起。

  当时恰逢顺治帝驾崩,以金圣叹为首的一百多位学子聚集在孔庙那里,借着悼念皇帝的机会发泄对任维初的不满。他们一起书写状纸呈给江苏巡抚朱国治,让他严惩任维初。

  然而没想到他们两官官相护,朱国治不但没有惩罚任维初,还将金圣叹等人给逮捕起来,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庙案”。

图片.png

  金圣叹被抓之后不屈不挠,连呼喊先帝的名讳而被掌掴20下,最后朱国治将金圣叹作为首犯入刑,并说他扰乱人心,置国法于不顾。将金圣叹和其他十八名才子全部判处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金圣叹被押到一块阴森森的空地上,这里空间不大,但显示出无尽的肃穆和凄凉。这里就是苏州的法场,四周摆满了刀剑,给人一种极强的威慑力。

  金圣叹戴着枷锁从囚车上被押到法场的中间,此时刽子手拿着大砍刀纹丝不动地站在斩首台上,让人不寒而栗。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看着即将要被斩首的父亲悲痛欲绝。

  金圣叹内心难过但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害怕,他轻松地跟儿子说:“不要哭,爹给你们出个对联,莲子心中苦,你们对一下”。此时两个儿子已经哭得肝肠寸断,根本无暇顾及什么下联。

  他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我给你们说出下联吧,梨儿腹中酸”。此下联一出,让在场的听者无不伤心落泪。

  这副对联将两个儿子的小名包含其中,同时还有谐音。莲同“怜”、梨同“离”,表达了他既怜惜儿子的处境,同时又对即将的离别心酸难忍。

  随后一代文坛大才在这副千古绝唱般的对联中陨落了,这场冤案也让世间少了一位才子,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