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历史介绍 以色列国旗 以色列地图 以色列人口数(2)

1868年,鄂图曼人驱逐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之一巴哈欧拉到阿卡,他在那里下葬,而该运动随后在靠近海法(Haifa,以西北)确立了该运动的全球行政中心。

1874年,鄂图曼改革导致了耶路撒冷地区获得了作为耶路撒冷特别行政区(Mutasarrifate of Jerusalem,1874-1917年)的特殊地位。

14、锡安主义的诞生

19世纪晚期,随着普遍的犹太人迫害(Pogrom)和反闪米特主义,数百万犹太人开始离开东欧,主要去美国,很小百分比到巴勒斯坦,当时,一些犹太人开始考虑重新将自己建立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可能性,该运动作为宗教运动开始于俄罗斯和也门,发展成为在全球犹太人中变得流行的世俗运动,特别是在欧洲。

1870年,世界以色列联盟(Alliance Israélite Universelle)在雅法(Jaffa,以西)附近成立了农业学校:米克非 以色列(Mikveh Israel),1878年第一个现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点在佩塔 提克瓦(Petah Tikva,以西)成立,之后是里肖恩 莱锡安(Rishon LeZion,1882),比鲁(Bilu)和锡安之爱(Hovevei Zion)运动成员建立了其他定居点,这伴随了希伯来语的复兴,锡安主义吸引了所有种类的犹太人;宗教的、世俗的、民族主义者和左翼社会主义者(劳动锡安主义【Labor Zionism】),社会主义者通过成为劳工和形成基布兹(Kibbutz,公社)旨在重新要求土地,在锡安历史中,各波不同的犹太定居潮称为阿利亚,1882-1903年的第一次阿利亚(First Aliyah)期间,约35000个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到1890年,巴勒斯坦主要是穆斯林(定居和游牧贝都因人)和基督教阿拉伯人、也有犹太人、希腊人、德鲁兹派和其他少数派,犹太人仍然主要集中于四个圣城(Four Holy Cities)。

1896年西奥多 赫茨尔(Theodor Herzl)出版了《犹太国》(Der Judenstaat),书中他宣称在欧洲增长的反闪米特主义(犹太问题【Jewish question】)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犹太国,1897年世纪锡安组织(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被建立且第一次锡安主义会议(First Zionist Congress)宣告它旨在“为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建立由公共法律担保的一个故乡。”然而,锡安主义被鄂图曼统治者怀疑且不能取得重大进展。

1904-1914年,约40000犹太人定居在南叙利亚(第二次阿利亚【Second Aliyah】),1908年,锡安组织在雅法设立巴勒斯坦局并开始在巴勒斯坦采取系统性犹太定居政策,移民主要是逃离俄罗斯(当时包括波兰)迫害,1909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者建立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尼亚 阿列夫(Degania Alef,以北),1909年,建立了第一个全部说希伯来语的城市阿户扎特 巴依特(Ahuzat Bayit,后改名特拉维夫,以西),希伯来报纸和书籍被出版,学校被建立(赫兹利亚 希伯来高中【Herzliya Hebrew Gymnasium】),且犹太政党和工人组织被建立。

1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中,多数犹太人支持德国人,因为他们打的是犹太大敌俄国人,在不列颠,政府以各种理由寻求犹太人对战争努力的支持,包括围绕鄂图曼帝国青年土耳其人(Young Turks)运动的犹太力量错误的反闪米特主义看法,并希望美国犹太人支持美国为不列颠利益而干涉。

不列颠政府中已经有对锡安主义目标的同情,包括首相大卫 劳合 乔治(David Lloyd George),1917年晚期,不军将土耳其人驱逐出南叙利亚,并且不列颠外交大臣亚瑟 贝尔福(Arthur Balfour)向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德国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起源)遣信,该信后称《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1917年),信中阐明不列颠政府“乐见巴勒斯坦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故乡的建立。”

第一、二次阿利亚期间,主要由泽夫 亚博廷斯基(Ze'ev Jabotinsky)和约瑟夫 特鲁佩尔多(Joseph Trumpeldor)组织的锡安志愿者组成的犹太军团(Jewish Legion)被鄂图曼人允许移居巴勒斯坦,参与不列颠入侵巴勒斯坦,犹太军团先前参与了失败的加里波利战役(Gallipoli Campaign,1915-1916),锡安间谍网络(尼里【Nili】)向不列颠人提供鄂军详细资料。

1918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锡安联盟(Zionist Feder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主席哈伊姆 魏茨曼(Chaim Weizmann)组建了去巴勒斯坦发扬锡安宗旨的锡安委员会(Zionist Commission)。

16、不列颠托管巴勒斯坦(1920-1948年)

不列颠托管(实际上统治,不列颠托管巴勒斯坦法律文件【British Mandate for Palestine,legal instrument】)巴勒斯坦,包括《贝尔福宣言》,1922年被国联确认并在1923年生效。巴勒斯坦(及大部分中东)边界由不、法划定且最初包括几年后被丘吉尔移除的现约旦,不列颠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签署附加条约,美国认可托管条款。

1921年,锡安委员会作为巴勒斯坦犹太局(以色列犹太局【Jewish Agency for Israel】)在托管的第4条款被授予官方地位,另一个创造相似的阿拉伯局的邀请被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领导人拒绝。

1919-1923年,另外40000犹太人到达巴勒斯坦,主要逃离自俄国革命后的混乱(第三次阿利亚【Third Aliyah】),因为这时期超过100000犹太人在乌克兰和俄国被大屠杀,这些移民的许多人称为开拓者(halutzim),在农业中实践或训练并有能力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耶斯列谷地(Jezreel Valley,以北)和贝特 黑费尔(Bat Hefer)平原沼泽被排干并转变成农业用途。

法国击败阿拉伯叙利亚王国(Kingdom of Syria,1920年5-7月)和《贝尔福宣言》导致了巴勒斯坦民族主义(Palestinian nationalism)、反犹太情绪和1920年拿比 牧撒暴动(1920 Nebi Musa riots)和1921年雅法暴动(Jaffa riots)的阿拉伯暴乱的出现,作为回应,不列颠当局强加了犹太人移民配额,有1000英镑(在2000年价格约为100000英镑)的犹太人或有超过500英镑的犹太专家享有例外。

犹太局决定谁接受不列颠进入许可并分配国外犹太人捐助的资金,1923年在前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俄罗斯临时政府(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的圣彼得堡政委(Commissar)平夏斯 卢登堡(Pinchas Rotenberg)的指导下,特拉维夫第一个发电站被建立。

1925年,犹太局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在海法建立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从1929年开始它的领导由犹太人从26个县中选举。

土地由犹太国家基金(Jewish National Fund)购买,它是为此目的从国外筹款的锡安慈善组织,一个大体社会主义的地下犹太民兵组织哈加纳(Haganah,防卫)被建立来防御边远的犹太定居点。

从1928年,民主选举的犹太国家委员会(Jewish National Council)成为了巴勒斯坦犹太社区(伊休夫)和包括非锡安犹太人的主要机构。随着伊休夫成长,犹太国家委员会采取了更政府类型的功能,诸如教育、医疗和安全,有不列颠许可,犹太国家委员会征自己的税并为犹太人口运营独立的服务。

1924-29年,另外的82000犹太人到达(第四次阿利亚),逃离波兰、匈牙利的反闪米特主义,且美国因为《1924年外来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 of 1924)没有排除犹太人,新来的包括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移进城镇并建立小商业和工作室——尽管缺乏经济机会意味着约1/4后来离开巴勒斯坦。

1929年,围绕哭墙(西墙)的紧张加剧,犹太人被禁止在该窄街使用任何椅子或家具(许多礼拜者是老人),穆夫提(Mufti,伊斯兰学者)宣称它是穆斯林财产而犹太人寻求控制圣殿山,这(和普遍敌意)导致了1929年8月的巴勒斯坦暴动(1929 Palestine riots),主要的受害者在被消除的希布伦古犹太社区(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该暴乱导致了右翼锡安主义者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民兵组织伊尔根(Irgun,即埃特泽尔)。

锡安各政党提供私人教育和健康护理:全体锡安主义者(General Zionists)、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 Jews,源自巴比伦时代中东和高加索犹太社区的犹太人)的政党和锡安社会主义工人党(Zionist Socialist Workers Party),每个都运作着有地方税、捐款和费用注资的独立服务和体育组织。

在整个两战间时期,不列颠人诉诸托管条款,拒绝多数统治原则或给占人口大多数的阿拉伯人控制巴勒斯坦领土的任何其他措施。

17、犹太移民的增加

1933年,犹太局和纳粹协商《哈瓦拉协议》(Haavara Agreement,转移协议),协议下50000犹太人会转移巴勒斯坦,犹太财产被充公且反过来纳粹允许哈瓦拉组织购买出口巴勒斯坦的1400万英镑的德国货物(用来补偿移民),纳粹通常不允许犹太人带钱或超过2个行李箱离开,该协议有争议且协商该协议的劳动锡安主义领导人海姆 阿洛索洛夫(Haim Arlosoroff)1933年在特拉维夫被刺杀,该刺杀是锡安左右两派之间长期愤怒的源头。

阿洛索洛夫曾经约会玛格塔 戈培尔(Magda Goebbels,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 戈培尔之妻)且可能是被纳粹刺杀来掩盖最近才暴露的关系,在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和哈瓦拉货物)帮助经济繁荣,在海法建立了港口和石油精炼厂且在主要是农业的巴勒斯坦经济中有工业化成长。

1929-1939年,250000犹太人到达巴勒斯坦 (第五次阿利亚),1933-1936年来了174,000个,之后不列颠越来越限制外来移民,移民推动了1933年巴勒斯坦暴动(1933 Palestine riots),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并包括来自德国的专家、医生、律师和教授。

随着法西斯政权跨越欧洲出现,对犹太人的迫害大规模增加且犹太人恢复到非公民状态,被剥夺公民和经济权利,受制于任意迫害,重要的反闪米特政府有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年,从1935年该政府抵制犹太人)、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领土后创造的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

18、阿拉伯叛乱和《1939年白皮书》

增加的犹太移民和纳粹宣传助推了大规模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暴动(1936–19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旨在结束不列颠统治的大规模民族主义起义,大卫 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第一任以色列总理主要创始人)以克制(Havlagah)政策——自制和为了防止两极分化拒绝被阿拉伯攻击煽动,回应阿拉伯叛乱,埃特泽尔团体为了反对该政策从哈加纳脱离。

不列颠人以剥离委员会(Peel Commission,1936–37年)回应该叛乱,公共调查建议加利利和西海岸(需要驱逐20万阿拉伯人)建立犹太专属领土,剩余部分成为阿拉伯专区,犹太人的意见因为该计划的优点而分化,但是却被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完全拒绝,且因为没有强大的犹太支持,最终因为无效而被不列颠人放弃。

魏茨曼在剥离委员会作证前说:“在欧洲有6百万人,对他们来说世界分成他们不能生活的地方和他们也不能生活的地方。”1938年,美国召开国际会议(埃维昂会议【évian Conference】)处理大量犹太人试图逃离欧洲的问题。当巴勒斯坦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时不列颠依据情况出席,没有犹太代表被邀请,纳粹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将欧洲犹太人运到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计划【Madagascar Plan】)。

另一个不列颠委员会伍德海委员会(Woodhead Commission,1938年)报告剥离委员会难运作并建议设立更小的阿拉伯和犹太地区,但是该计划被阿拉伯和犹太人拒绝,20年后,犹太局领导人大卫 本-古里安写道:“划分(指剥离委员会划分计划)完成的话,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不同并且600万在欧犹太人不会被杀死——他们多数会在以色列。”

随着战争在欧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全球每个国家对犹太移民关门,不列颠人试图平息阿拉伯人,《1939年白皮书》(White Paper of 1939)阐明随着45万犹太人现在已经到达巴勒斯坦,《贝尔福宣言》“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故乡”的目标已经完成,《白皮书》建议10年内建立一个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联合管理的独立的巴勒斯坦,《白皮书》同意1940-44年允许75万犹太移民到巴勒斯坦,之后移民需要阿拉伯批准。阿拉伯和犹太领导层都拒绝《白皮书》,1940年3月不列颠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发布法令禁止犹太人购买巴勒斯坦95%的土地。

犹太人这时诉诸非法移民:(阿利亚B【Aliyah Bet】),经常由阿利亚B摩萨德(Mossad LeAliyah Bet,移民B机构)和伊尔根组织,犹太难民秘密过海到达或更少程度上陆上经叙利亚,1939-1945年很少有犹太人设法逃离欧洲,被不列颠人抓住的通常送去毛里求斯。

19、二战和犹太人大屠杀(1939-45年)

二战中,犹太局努力建立一支会与不列颠军并肩作战的犹太军,丘吉尔支持该计划但是不列颠军队和政府反对导致该计划被拒,不列颠人要求犹太新兵数量与巴勒斯坦阿拉伯新兵的数量匹配,但是很少有阿拉伯人愿意为不列颠而战,犹太人没有被提供武器,甚至当隆美尔德军1942年6月在埃及推进(意图占领巴勒斯坦;200恐惧天),《1939年白皮书》导致了在巴勒斯坦相信与不列颠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锡安主义领导层的出现,同时犹太局号召巴勒斯坦犹太青年(男人和妇女)志愿加入不军,1944年6月,不列颠同意创造会在欧洲作战的一支犹太旅(Jewish Brigade)。

超过100万犹太人在同盟国军队的每个分支服役,主要在苏、美军,但在苏军服役的犹太人就死了20万。

一个小团体(约200积极分子)致力于对巴勒斯坦的不列颠行政进行犹太抵抗,从埃特泽尔(主张在战争中支持不列颠)脱离并组建由阿拉汉姆 斯特恩(Avraham Stern)领导的力海(Lehi【group】/斯特恩帮【Stern Gang】)。

1943年,苏联从古拉格(Gulag)释放了修正锡安主义(Revisionist Zionism)领导人梅纳赫姆 贝京(Menachem Begin)而他去了巴勒斯坦,以越来越与不列颠人对抗的政策指挥埃特泽尔组织,约在同时伊扎克 沙米尔(Yitzhak Shamir)从不列颠人控制力海积极分子而不审判的厄立特里亚营地(东北非,在非伊尔根和力海拘留【Irgun and Lehi internment in Africa】)逃脱,指挥力海。

在中东的犹太人也被战争影响了,大部分北非被置于纳粹控制之下且许多犹太人作为奴隶使用,1941年伊拉克支持轴心国的政变(法乎德【Farhud】)伴随着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局联合起来,为在隆美尔入侵巴勒斯坦的事件中的持久抵抗而计划(纳粹计划灭绝巴勒斯坦犹太人)。

1939-1945年,纳粹占领的欧洲里约600万犹太人被谋杀,几乎1/4被杀的是孩子,犹太人大屠杀(The Holocaust)对犹太世界(和之外)有不可抵抗地决定性影响力,在定义1945年前的犹太世界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波兰和德国犹太团体这时事实上停止存在,在美国和巴勒斯坦的欧洲起源的犹太人与他们的家族和根失去了联系,曾是少数的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曾生活或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葡犹太人的后代的总称)在犹太世界里变成了一个重要得多的因素,二战留下在中欧剩余的犹太人作为难民(流离营);盎格鲁-美利坚调查委员会(Anglo-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被确立来调查巴勒斯坦议题,调查他们的追求并发现超过95%希望移民巴勒斯坦。

锡安运动中温和支持不列颠的(和不列颠公民)魏茨曼,其子死于皇家空军飞行,被不列颠反锡安政策破坏,该运动领导层移到这时由反不列颠的社会主义-锡安党 (以色列之土工人党【Mapai】)和大卫 本-古里安领导的巴勒斯坦犹太局,在离散犹太人中,美国犹太人这时主导了锡安运动。

20、以色列复国和独立战争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原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在1990年代早期,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万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