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海上之盟过程是怎么样的

宋朝时期海上之盟过程是怎么样的

宋金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北宋与金国之间缔结的的共同夹攻辽国的军事合作盟约。盟约签订之时因宋金双方在地理上受辽国阻隔而无法进行陆上接触,所以需要在海上往来,故因此而得名。据说签订海上之盟过程十分繁复,当时,因两国朝野均存在反对之声而导致谈判过程非常艰苦,然而此盟约的历史影响亦十分显著,当被后世所铭记。

宋徽宗赵佶画像

宋徽宗赵佶画像

具体来说,签订海上之盟过程主要分为三步,而率先抛出橄榄枝的,乃是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宋徽宗赵佶。

公元1118年,适逢北宋的重元年,在享受了澶渊之盟带来的战争福利多年之后,辽国已现颓势,精明的宋主看到了辽弱金强的国际形势后,萌生了联金灭辽的军事构想,遂派使臣从海陆前往金国,与金国君主密谋军事联合事宜。至此之后,金宋之间的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起来,双方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思想进行了多次私下会谈,基本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意向。

由此可见,海上之盟过程的第一步,进行得很顺利,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两国形成战略同盟的构想,获得了双方的首肯。

然而此时,宋朝朝野之中以太宰郑居中为首的反对派的声音却日渐高涨,致使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公元1120年,宋徽宗命赵良嗣再次使金,商议盟约事宜,依然未果。数年后几经周折,才算完成了整个海上之盟的签订过程。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虽然合力消灭辽国,然而这对北宋来说仅仅是悲剧的开始。

辽国一亡,北宋唇亡齿寒。强大的金国随即发兵征宋,终于酿成靖康之祸,继而将北宋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北宋时期的靖康之耻与海上之盟的关系

北宋的靖康之耻与海上之盟的关系是什么?熟悉北宋历史的朋友对“海上之盟”的核心内容必定有所了解,没错,所谓海上之盟,乃是宋徽宗为歼灭昔日的强敌辽国,主动与金国签订的联合攻辽军事条约。凭着这一纸军事同盟条约,宋金果然联手一举灭了辽国。

靖康之耻图

靖康之耻图

宋徽宗灭辽之后,还曾沾沾自喜于自己正确的政治谋略,谁知,一纸海上之盟乃是一把双刃剑,在灭亡辽国的同时,为北宋埋下了亡国隐患。

那么北宋的靖康之耻与海上之盟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就得从海上之盟签订的前后说起。

据说宋金两国使节频繁往来,为促成海上之盟而多次会谈之际,北宋朝野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持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辽国虽为强敌,但其地理位置在宋金之间,对北宋而言,起到了一定的军事屏障作用,若辽国被灭,则大宋屏障顿失,野心更胜辽国的金国便可趁势发兵攻宋,到时金国的虎狼之师,将成为宋国更危险的敌人。

然而鼠目寸光的宋徽宗根本听不进这些中肯的意见,一心灭辽的他全然没有意识到海上之盟即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宣和二年,在历经艰苦的谈判过程后,海上之盟顺利签署,这意味着宋金两国军事同盟的正式缔结。很快,辽国就在两国的夹攻下遭到了灭顶之灾。可是还没等宋徽宗喝上灭辽的庆功酒,靖康之耻便随之而言,北宋立刻陷入了亡国的深渊。这便是北宋的靖康之耻与海上之盟的关系。

我国古代宋金两朝海上之盟结果是什么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徽宗为灭辽国,主动与金国签订的联金灭辽军事盟约。海上之盟结果固然导致了辽国的覆灭,然而也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实为北宋决策者的一项重大的对外政策失误。

海上之盟剧照

海上之盟剧照

宋徽宗眼见辽国日渐衰落,遂兴起了趁火打劫的念头,想要借由金国的兵力一举将宿敌辽国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于是,自重和元年起,宋徽宗便多次派口才出众的使节马植远渡重洋与金国相谈灭辽事宜,甚至不顾朝中诸多有识之士反对的声音,一意孤行。至宣和二年,海上之盟结果是签订了,细节也谈妥了,随即便是双方出兵,夹攻辽国,通过惨烈的战争,果然达到了一举消灭辽国的战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