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仁者误国:宋仁宗与西夏立国之战

  仁宗之“仁”(一)

  公元1023年1月(北宋乾元二月二日),宋真宗皇帝驾崩,他的第六个儿子赵祯即位,年龄仅13岁,由于年龄尚幼,由刘皇后以皇太后身份监国,垂帘听政。赵祯做了40年的皇帝,公元1063年驾崩,死后庙号为“仁宗”。

  仔细研究中国历史上对那些已故皇帝或大臣的谥号,会发现确实很有讲究。首先,非常简洁,就那么一两个字;其次,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准确,能入木三分地评价出这个人物一生的行事特点和功过是非。比如,仁宗皇帝的这个“仁”字就极其到位,不仅准确刻画出了赵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还准确地反映出整个仁宗一朝的基本国策。

  仁宗的身世本身就是个传奇,这就是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直到最近,还有一部名为《狸猫换太子》的电视剧正在热播。这个故事的版本颇多,比较权威的大概是小说《三侠五义》中所讲的,嫔妃刘氏、李氏两个贵妃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历经劫难后被立为太子,登基后便是仁宗。最终,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小说中的故事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在真实的历史中,仁宗赵祯还真不是刘皇后的儿子,他的亲身母亲姓李,原本是刘皇后身边的一个普通侍女,杭州人,也许是在自知不能生育的刘皇后的刻意安排下,被皇帝“幸”生下了赵祯这个孩子。刘皇后特别高兴,把还在襁褓中的赵祯抱到自己这里喂养,并由另一位杨姓贵妃共同帮助照料这个孩子。对李姓侍女,也没加迫害,还不断地提升她的地位,先是由侍女晋升为才人,又升为婉仪,仁宗即位后,又升为顺容。刘皇后还派人寻访到李氏的亲属,给他的弟弟封了官,以示恩惠。李氏本人天性沉默寡言,是个善良质朴的人,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她夹杂在一群先帝嫔妃之中,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尽管如此,刘皇后怕日久天长,生出是非,还是把她派出宫外,为先帝真宗守陵去了。李氏死于公元1032(宋明道元年),享年46岁。在临死前病重,刘皇太后又以仁宗的名义加封她为先皇的贵妃:宸妃。但在安排贵妃下葬的时候,刘皇太后听取了宰相吕夷俭的建议,按照皇后的礼仪规格下葬。一年以后,公元1033年,刘皇太后也去世了,享年65岁。

  按《宋史》的记载,仁宗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刘皇太后去世,一位亲王燕王才告诉他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而李宸妃是刘皇后给害死的。仁宗方罢朝数日,下哀痛之诏自责,而且亲往李妃的墓地祭奠,并开棺验尸,打开棺材后,发现李宸妃面色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宋史》解释说,由于是用水银养护的结果,这一点未曾请教过医学专家,水银是否可达到这么高超的防腐效果,故存疑),冠服全是按皇太后标准穿着的,仁宗慨叹说:“人言岂可信哉”!

 

  不过,对这件事我是觉得有些蹊跷的。关于这件事,当时宫里宫外,谁都知道仁宗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宫内的风言风语就不说了,宫外的大臣们则以各种理由上表,攻击刘皇太后,话里话外都有暗示。公元1031年,范仲淹就是因为上书谏请太后还政而被贬官的。当时虽有刘太后称制临朝,但这些表章,皇帝本人也是应该看到的。《宋史》中关于吕夷简谏刘后以高规格厚葬李妃的细节也是殊堪玩味的。李宸妃死,刘太后与众臣及皇帝一起讨论,如何安葬的事,吕夷简奏对说,应该厚葬。刘太后马上站起身来,拉着皇帝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坐在帘后问吕夷简:“您这是什么意思?是想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回答说:“不敢,我是为太后考虑”。刘太后沉默了一下,又问:“那么依您的意见,该如处理呢?”吕夷简说:“按宫内后妃一品规格对侍”。刘太皇默许了这个建议,还让吕夷简具体关照操办这事,吕夷简又叮嘱具体办事的宫内太监,这可是皇帝的亲妈啊,要穿戴上皇后才能用的衣冠,用水银保护好遗体。在出殡的线路上也有过争议,按一般嫔妃的葬礼,是从宫墙凿个侧门,将棺木运出去,吕夷简建议应从给皇后出殡才走的西华门运出棺木,刘太后同意这个建议。一切如吕夷简的安排,完全按皇后的规格为李妃办了一个极其隆重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