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五个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

目录导航:

  1.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五个原因
  2. 北魏为什么多次迁都
  3. 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4. 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5.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6.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7. 魏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9.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五个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迁都的原因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都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洛阳位于南北之中,是中原的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一方面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便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平城一带气候寒冷,风沙长起,再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发展农业有其局限性。

平城自作为都城以后,粮食供给发生困难。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势力还很强大,它时刻威胁着魏都城的安全,因而迁都洛阳势所必然。

孝文帝迁都恐怕大臣反对,因而是通过假意的南伐来实现的。

北魏为什么多次迁都

从历史角度来看拓跋氏鲜卑政权,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从未离开过“南迁”这一基本国策。

孝文帝曾对群臣说:“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 。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 ,昭成营居盛乐,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 ,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 ,光迹洪规” 。

其实北魏孝文帝迁都与先辈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其迁都之前拓跋鲜卑就曾多次迁都。而离孝文帝最近的一次迁都,即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成。

这位皇帝在迁都之后大力实行改革,同时对汉文化也十分推崇而“仿汉制”也是其统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孝文帝迁都的政治考虑。

1、政治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拓跋鲜卑政权的发展壮大与多次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孝文帝之前北魏就已经多次迁都了,之前的东木根山和盛乐都处于塞外的草原游牧生产区,随着都城的南迁,拓跋一族的势力也渐渐南迁,迁都平城后,拓跋一族的势力已经进入到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了。由此可见迁都洛阳并不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北魏政权发展壮大的一个必要选择

2、缓和民族矛盾的要求

北魏在建立初期只是一个发展落后的小部落,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统治者吸取了汉族地主的建议,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依然属于奴隶社会。北魏的南下伴随着长期大规模的民族征战,很多北魏贵族自视甚高,看不起其他民族的人们,在面对其他民族反抗时,北魏贵族常常会对他们进行野蛮的屠杀。

3、经济原因

在鲜卑政权早期,百姓们过着畜牧迁移涉猎为生的生活。在东汉初年,整个鲜卑部落南迁到了阴山,河套一带,逐渐接触到农业经济,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是狩猎业。

据史料记载,北魏道武帝至北魏献文帝的90多年间,统治者曾带兵狩猎67次,由此可见鲜卑统治者对于狩猎这一生产传统的重视。这一传统造就了鲜卑人勇猛不羁的民族性格。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经济生产传统出现了很大改变,孝文帝在位的29年中从未带兵出去狩猎过,之后的几位帝王也很少出去狩猎。由此可见狩猎业在整个北魏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和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为元,推广汉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迁都原因主要是:

过程:由盛乐迁往平成,再迁到洛阳

特点:一直南迁

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大,经济落后,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等

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作用有:

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的统一;

二、学习了先进文化,进行了自我提升、自我改造;

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迁都的过程:由盛乐迁往平成,再迁到洛阳。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

特点:一直南迁,迁都的主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大,经济落后,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不是直接一声令下“迁都”就军民同往,而是以南伐南朝齐为借口,实行迁都洛阳的事实,这样受到的阻力就小了很多,因北魏原本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条件不好,也远离中原地区,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因此孝文帝才要迁都。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出生在北方,注重武治,而南方不可文治,并且风俗习惯不同,生活矛盾多多,因此要迁都……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魏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魏文帝拓跋宏迁都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摆脱旧都平城强大的贵族势力牵制,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这也让拓跋宏选择了迁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让国家汉化!北魏政权属于鲜卑族。当时最为先进的就是中原的汉文化!而孝文帝从小接触汉文化也深受影响。为了进一步接近汉文化北魏政权不仅仅有迁都的措施,他还带头改汉姓,穿汉服。孝文帝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①都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否则 “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四》)不等大臣王公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在场的大臣多不乐意迁都,但是却更不愿意“南征”,情急之下,只好挪步站到左边,表示同意迁都。不再“南征”的决定作出之后,群臣感激涕零,山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剧中顺利实现了。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