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3)

  同时8月21日晚,蒋介石得到消息,日本政府已经拒绝英国调停。这一消息传来,又让蒋极为沮丧,“优心倍增”,他不得不马上找到苏联驻华大使,通知对方中方决定在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意立即签约,以换取苏联对华提供军事援助物资。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增派12万余人

  日本参谋本部鉴于在8月下旬至9月间调派了陆军两个师团又一个支队进入淞沪战场,但攻势进展不大,战局呈现胶着状态,于是决定再次调派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空军一个团前来参战。这些部队在9月中旬起分批在上海登陆。至9月20日前后,日军除在上海附近的海军部队外,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12万人,拥有战车两百余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

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随着日军再次增兵,南京政府也不得不相应增兵。9月21日,南京统帅部改组第三战区领导机关,由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陈诚分别继任副司令长官和前敌总指挥。参战部队组成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三个方面的作战军,左翼集团辖第十五集团军和第十九集团军,中央集团辖第九集团军和第十八、第六十一师等,右翼集团辖第八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总兵力约为五十余个师和五个炮兵团。

  时至于此,整个上海抗战已告失利。蒋介石再无办法推动各国干涉和阻止日本进攻了。

  而在9月间的松江军事会议上,张发奎等主张沪战应采取“持久消耗”战略,“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兵力而保存国军实力,以利以后之长期作战”。但是蒋介石对此提议给予了否定,蒋介石认为以“打”来“促”成国际干预,比“持久消耗”原则更好。

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蒋介石还认为,“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

  正是蒋介石的这一误判,在淞沪战役的中期和后期没有贯彻“持久消耗”的原则,没有适时调整部署,保存有生力量,而是在敌陆海空军便于协同作战、重兵器极易发挥威力的上海近郊一片平原地带,进行旷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与敌军拼消耗,以致遭到本来可以避免的惨重损失。陈诚在淞沪战役结束后不久谈到此战的经验教训时也指出,“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很大,乃是国家的不幸”。

  而以上蒋介石的种种判断终使得中国在淞沪会战的战局中失利。好了,如您还想要了解更多与淞沪会战或者是蒋介石相关事件,敬请关注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