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若要说淞沪会战中方为何会失败,那就要从从中方统帅部误判军情而说起了,据记载,在金山卫战役中,中国一方因为错判日军的登陆情况,葬送了中国的精锐部队,从而导致整个战局失利,终至失败,据悉,此次情报的误判皆因蒋介石而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据记载,日本当时驻屯华北的军队,仅为混成第四旅团6000人,而驻守冀察平津地区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约10万。而这些正是因此蒋介石估计日本在华北兵力太过薄弱,不是挑起事端开战的好时机,因此七七事变应该仅仅是恫吓讹诈,当不至有计划借机对华开战。

  自认为摸到了日本底牌的蒋介石计划对此加以利用,反将一军。长期以来,蒋介石都对导致中央军势力退出河北平津地区的何梅协定感到不满,他想到的办法正是利用这一机会使中央军重回河北地区。

  因此,既是为表明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也是为中央军重回河北制造理由,蒋在事变发生后,几乎马上就下令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及中央军李仙洲的第二十一、关麟征的第二十五等6个师的部队动员并北上。

  但事实上,蒋介石一开始就想错了。

  当时东京的陆军中央部门(陆军省、参谋本部),对于如何处理这一事变,产生了分歧,随后形成了所谓的“扩大派”与“不扩大派”:前者以杉山元陆相和梅津美次郎次官为中心,又称“乐观派”或“强硬派”,主张“对华一击”,一举打开华北政策的僵局;后者则以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为中心,又称“慎重派”或“温和派”,主张专注于对苏战备,尽量避免与中国交战。

  日本人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也意见分歧了,但很快日本方面就统一了认识。

  7月11日近卫首相召开了“五相会议”,主要讨论了杉山陆相的派兵华北的提案,获得了一致同意。下午2时开始召开的“阁议”,最终同意了陆军方面的提案,决定了日本政府处理事变的根本方针以及华北派兵及其相关预算的处理;与会阁僚还一致赞同要“举国一致、处理事变”。下午4时,近卫首相将上述决定上奏昭和天皇,获得了裁可。此后,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相继向天皇上奏了派兵华北及海军用兵的问题,也获准行。下午17时30分,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将此次事件称为“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错误处理方针影响淞沪会战

  日本军、政各方于11日下午,迅速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参谋本部命令关东军司令官派一部兵力赴华北、命令驻朝鲜的第二十师团速往华北,以上部北以后,隶属于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的指挥;命香月清司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不久病故),就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参谋本部还与军令部成了《关于华北作战的陆、海军协定》,规定除了努力确保平津地区的作战区域以外,在不得已的场合,为保护上海、青岛附近的侨民,可以派兵。

  政府决定派兵华北之后,日本军部迅速制定处理“华北事变”的方针。晚8时决定了《处理华北事变方针》,并由参谋总长及陆相联名上奏天皇裁可。该方针的主要内容有:

  1,“陆军今后继续坚持不扩大局面、现地解决的方针,极力避免可能陷人全面战争的行动”。

  2,“如果中方无视现行的解决条件,并不表示出加以实施的诚意,或者南京政府派中央军北上、企图发动进攻,此时,我方应断然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