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顾炎武生平简介

文学大家顾炎武生平简介

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顾炎武说出来的,并且与明朝的黄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功,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文学大家顾炎武安葬在哪里

顾炎武死后葬于现在的苏州城东北34公里处昆山千灯镇,总共占地6000平方米。墓地分亭林墓、亭林祠两大部分。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生于公元前的1613年7月15号死于1682年2月15号,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可谓是明末清初的杰出人才。1682年2月10日,因上马时不慎失足,后无法治疗呕吐不止。2月15日,丑刻卒,享年七十。

墓地的一部分,亭林墓的露台现基本都是用花岗石堆砌建造,石阶一共有七级,均用石栏杆围起。

亭林祠坐北朝南,东边建造有门与顾炎武的故居相通,而西边墙外为顾园。祠南方向有三间两厢和一个门楼,也就是祠堂需要的一个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的整体格局。两边的墙上以及外面的走廊墙一共有刻碑12块,记录记顾炎武的一生事迹。刻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块刻碑旁边有槐、桂花各两株。

墓碑上刻有“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字样,是在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的墓穴次位。周围嵌有清石碑各一块、砖砌矮墙、墓后有柳树四棵、四周松柏数十株。

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清朝1894年,新阳的知县万厉钧为表对顾炎武的仰慕之举,重修了坟墓。

后又在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广东学者以及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顾炎武的故居和墓地,并且还出了一些钱委托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玉等再一次筹建这个亭林祠。在1956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7年后,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大家顾炎武说保国者

在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国家大局已定,可是各种斗争依然存在,因此也就催生了大量风云人物,而顾炎武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实,顾炎武的主战场是在文坛,他是清学当之无愧的泰斗,是具有宗师风范的文人。这样的人物一定都是博学洽闻的,而且也都乐于著书立说,顾炎武也是如此。在读书与著书的过程中,顾炎武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学说主张。

顾炎武文集插图

顾炎武文集插图

顾炎武最著名的学说之一,便是经世致用之说。在很多教育场所,都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名言,比如学以致用等。具体说来,就是主张做学问时应以务实为标准,不管是学习什么知识,都应该以致力国事为目标,而不能不切实际,不能沉迷于空虚无用的知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