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统风俗:舞龙舞狮

舞龙灯也称“舞龙”、“龙灯舞”,“耍龙灯”等,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中华民族自古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农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翼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祭祀时舞龙的习惯和元宵节舞龙灯的节俗。宋代开始,灯与龙开始结合。

元宵节传统风俗:舞龙舞狮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供人观赏的龙灯。但我国自古就有舞龙的习惯,便自然出现舞龙灯的习俗。耍龙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大车龙”等。在耍法上,各地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各有特色。

中国各地的舞龙舞狮

如广东的佛山龙,温州乐泉、永嘉等地的“首饰龙”和“灯板龙”,陕西汉中的“板凳龙”,河北赞皇铁球龙灯等。少数民族形成了许多舞龙习俗,如苗族的“接龙舞”,仡佬族的“打花龙”,云南彝族的“牵手跳龙门”等等。舞龙极具深刻意义,主要表现在祈雨祈福、娱神娱己及人丁兴旺等,这也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有极大的关系。近代以来,舞龙主要发展为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舞龙灯并非只有在元宵节才有,春节、中秋节以及各种庙会等都有此项活动。

舞龙舞狮起源于三国

舞狮也称“耍狮子”、“狮子舞”。古人将狮子看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兽平安无灾,舞狮以求得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据传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狮子舞有“南狮”、“北狮”两种表演风格。北狮即是我国北方的舞狮,主要流行于华北、华东、中原及中南等地,代表性的有河南双狮,安徽青狮及湖南狮等

另外,北狮还有雄、雌之分。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以狮子的腾翻、登高、奔跑、踩滚球等各种动作来表达其凶猛的习性;南派的舞狮,用布和装饰都比较华丽精致,小巧玲珑,表演时以“文狮”为主,用狮子的瘙痒、抖毛、舔毛等各种动作表情来逗人喜乐。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同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等地。各种国际性的比赛也主要以南狮为主。南狮流派众多,主要有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舞龙舞狮成为体育活动

近年来,舞龙舞狮已经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为一项集娱乐、竞技、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舞龙舞狮活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出现了许多国际性龙狮比赛,成立了一些“龙狮”组织协会。如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目前,在国际上也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总部设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