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统风俗:赏灯猜谜

元宵节是灯的节日,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可见赏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庆祝活动了。中国灯的历史悠远流长。传说从汉明帝开始挂上各式彩灯。隋唐宋以来,张灯的氛围更是盛大。历代诸多诗人留下咏灯的佳句:如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代王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酺宴应制》“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唐代元稹《灯影》“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唐代李商隐《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唐代崔液《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代范成大《元夕》“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这些诗句都描绘出了唐宋时期元夕时节灯彩的辉煌夺目。明代最负盛名的是米家灯,有诗为证:“千家竞买米家灯”。到了清代,元宵节的放灯更为壮观。北京城内专门开了灯市,据说今日北京的灯市口大街,便是当年的灯市。伴随着元宵节张灯习俗的历史发展,灯的制作技术也更加精湛,规模也日益扩大。

随着元宵节张灯规模的日益扩大,灯从宫廷走向民间,猜灯谜的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谜语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灯谜,则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说:“又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隐语即谜语,藏头是将谜底隐在每句的开头,故称藏头,是隐语的一种。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是一个极其势利的人。见了穿着体面的人,就满脸堆笑;见着粗衣破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一次,有一个叫王少的青年去他家借粮,因衣服穿得破烂,被他赶出了大门。王少回家后,越想越气。在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大门前。这大花灯上还题着一首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吼道:“好小子,你竟敢骂老爷我?”随后就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着说:“老爷,您莫猜疑。我这诗是一个谜语,谜底是‘针’,你想想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难道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是说你呢?”笑面虎想想可不是这样嘛,气得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不久就传开了。等到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模仿王少,将谜语写在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称“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成了元宵节重要活动。《红楼梦》、《镜花缘》中有不少场面都是描写清人制灯谜、猜灯谜的情景。猜灯谜奥妙诙谐,足以锻炼思维,启发性灵,的确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