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爱屋及乌作者是谁?

成语故事爱屋及乌作者是谁?

汉朝人刘向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李白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铁杵成针》的作者是宋代的祝穆 。

经典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谁?

先秦韩非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典 故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成语故事凿壁借光作者是谁?

“凿壁借光”的故事出自葛洪的《西京杂记》。

凿壁借光 [záo bì jiè guāng]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汤补牢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编者。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燕子的作者是谁子的作者是谁?

燕子的作者是郑振铎。燕子作者是郑振铎。

《墨子的作者是谁?墨子》的作者是谁?

墨子(约前468-前376,一说约前479-前403),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记录的《墨子》一书,记有他的言论和事迹,是我国古代哲理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尚书的作者是谁?尚书的作者是谁?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

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它大致有四种体式:

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

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

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

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

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中华成语故事(航空工业出版社)的作者是谁?

中华成语故事

作者:郭漫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译者:

ISBN:780183864

开本: 装帧:

原价: 19.8 元

csgo作者是谁?

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是一款由VALVE(简称V社)与Hidden Path Entertainment合作开发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于2012年8月21日在欧美地区正式发售,国服发布会于2017年4月11日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