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祖” 而是“宗”的朝代有哪些?

庙号是中国古代在太庙中祭祀皇帝时的称号,起于商朝。比如太祖商汤、太宗太甲、高宗武丁。

但周朝废除了庙号,改用谥号。谥号就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同时废除了庙号和谥号,因为秦始皇认为庙号也好,谥号也罢,都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于大不敬。

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同时恢复了庙号和谥号,但汉朝的庙号制度很严格,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但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所以从汉朝至隋朝,称呼皇帝一般都用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武帝。

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守成之主称“宗”,比如西汉四个有庙号的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但也不尽然,汉朝亡后,从曹魏开始,“祖”便开始泛滥:魏太祖武皇帝曹操、魏世祖文皇帝曹丕、魏烈祖明皇帝曹睿。

同时,除了亡国之君,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称庙号,称谥号太不方便。

对于帝王的称谓,在唐朝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唐朝以前的君主,我们通常都是称之以“谥号”,如周武王、隋文帝等等。自唐朝起,我们通常称之以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帝王的谥号开始加长,称呼起来实在不便。再则,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唐以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唐朝起,国人拍马屁的功力是日益精湛了。

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开创基业的可以称“祖”,而继承基业的只能称“宗”。所以,开国之君的庙号通常都是太祖、高祖之类的。但史上却有这么几位开国之君,其庙号不称“祖”而称“宗”。

1、成汉李雄——太宗武皇帝

成汉是十六国时期的氐族人在巴蜀地区所建的政权,公元304年,李雄称王于成都,306年称帝。

成汉也曾三分天下

李雄是成汉的开国皇帝,但庙号是太宗,其追尊其父李特为始祖,所以成汉没有太祖,也没有高祖。

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

2、后唐庄宗李存勖

公元908年,与朱温争霸一世的晋王李克用病逝,临终前将三支箭交到其子李存勖手中,代表李家三大敌人——世仇朱温、背叛李家投靠朱温的刘仁恭、契丹。

从此李存勖供奉三箭,励精图治,灭朱温的后梁、活捉刘仁恭、大破契丹,最终完成复仇大计。

李存勖为突厥别部--沙陀族人,大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之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而史称后梁。晋拒不承认梁为正朔,仍使用唐朝的年号与朱温争雄。908年,李克用去世,留下三矢遗恨,其子李存勖继位。

李存勖是李克用与侧妃曹氏所生,自幼便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宠爱。他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而且精擅音律,可谓文武双全。

李存勖成年后更是骁勇善战,又善谋略,其继位后,是南击后梁、北破契丹、东并河北之地、西服岐王李茂贞,使得晋国的势力逐渐强盛。并於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定国号为唐,而史称后唐,同年的十二月灭亡后梁,迁都於洛阳。在位期间,更是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被称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可是,自李存勖坐上帝位后期,却骄奢淫逸,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终於在926年,酿成邺都兵变,最终李嗣源被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而李存勖却在准备起兵征剿李嗣源的时候,死於部下郭从谦的叛乱。

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其父死后,李存勖接位晋王,随身处于内忧外患的包围之中,但他却表现出不同反响的气概。对于“内忧”——其叔父李克宁在政治上的威胁,他采取了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快速有效地清除了李克宁的势力,稳定了自身的政权地位。

对于“外患”,李存勖亲自指挥将军士兵攻破了梁军铁桶般的夹寨,解决了其父在世时一直解决不了的潞州围困危机,梁太祖朱温听得此讯不禁惊讶无比难以置信。李存勖凭借自身在军事方面的天分先后兼并了河北,灭亡了后梁,平定了前蜀,他的百姓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但灭了后梁之后,李存勖突然变了心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喜好,可他不好色却好伶人。

自幼喜欢看戏和演戏的李存勖,在江山稳定下来后便去追逐内心最初喜欢的东西了。他常常会面涂粉墨,穿上一身戏服登台表演并乐在其中,还给自己取了艺名为“李天下”,长期如此单方面喜好的投入让他无心顾及朝政。因为受到皇帝的宠幸,伶人的地位也就慢慢提高了,他们可以自由的出入宫中并且在皇帝身边和他打打闹闹,时不时还会戏弄朝中大臣,群臣敢怒却不敢言说。李存勖将身经百战的将士放置一边不予关注和重用,却给只会唱戏表演的伶人封了官。

在众多伶人中,一位名叫周匝的因为才艺双全而深受李存勖的喜爱,周匝有自己的私心,多次举荐自己的两位同行:陈俊和雠 「chóu」德源。一心迷在伶人身上的皇帝不顾群臣反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周匝,并给那两人封了刺史的官职。李存勖对伶人的纵容在无形之中就注定留下了祸患。李存勖有时会利用伶人作为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因此很多官员为了不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只好选择贿赂伶人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官职。那些贪官污吏们也选择了与这些伶人勾结,私下里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这些得了权势的伶人开始觉得其余一些正直的官员会阻碍自己的发财之路,便开始计划着陷害忠臣良将。

正直大臣的忠诚良言终究敌不过伶人在皇帝耳边的窃窃私语,听取谗言的皇帝冤杀了国中大将郭崇韬,另一位差点被皇帝杀死的李嗣源开始怀恨在心,觉得不能再跟随这个被迷了心窍的国军了,索性造反,后自理为帝,向洛阳进兵。李存勖看到自己的都城受到了威胁,就开始调集兵力准备反击,却发现手下的良兵精将已经被自己杀的所剩无几了,还留在城中的人也不愿出手帮助他,走投无路之时总会祸不单行。被李存勖一手提拔起来的伶人指挥使郭从谦在皇帝吃早饭的时候,和一批早已集结号的人发动了政变,皇帝惊慌想要逃走,却在混乱之中被射死了。

李存勖的死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一位曾经驰骋沙场,有着丰功伟绩的皇帝,却最终死在了自己宠爱的伶人手中。后来欧阳修在他的《伶官传序》中李存勖有这样的评价:“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无论是可悲还是可笑自是后人对其的理解,其实最多的是可怜,但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永远不会少。独特的盲目偏执总会带来相等代价的报应,前半辈子的功绩终究敌不过后半辈子的昏庸,假如没有对伶人的这般宠幸,兴许他的一生伟绩将会被后人传唱至今,他的国家也会是一朝盛世,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会是被人崇拜的敬仰的······但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假如呢?

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嗣源虽为李克用的养子,也沿用了唐的国号,但从血缘上来说,李存勖建立的唐算是断绝了。李嗣源与李存勖全无血缘关系,也就不会给其上“祖”的庙号了!再则,后唐政权是宣称继承大唐的正朔,在名义上是认“大唐的先祖”为其先祖的,所以也不好再上庙号称“祖”。

3、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有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

但这三人均非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是奠基人,福临是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玄烨,清认为其“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是后金第二任大汗。

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从此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

所以,皇太极虽然是清朝真正的开国皇帝,但庙号是“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