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至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接受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置郡县。始皇帝嬴政没有让赢氏子孙或功臣列土封疆,而是选择了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六国仅十五年,严酷的刑罚和沉重的徭役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陈胜吴广举起反抗的大旗,一时之间群雄并起。沛县人刘邦在群雄逐鹿和楚汉之争中获胜建立汉朝。


汉朝立国之初借鉴秦朝的经验,采用了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制度。当初带资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汉之争立下大功的韩信等七人被封为王。后刘邦陆续消灭了自己分封的异姓诸王,并封刘氏子孙为王,以图拱卫京师,延续刘氏江山,并与朝臣杀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自从刘邦白马之盟后,在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巩固统治,都很忌讳异姓王的出现,甚至于连亲王也要防备。

自此之后,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孙可封为王,异姓王不再多见。至隋唐时期,出现的异姓王多为篡位做准备的封爵,异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但唐朝、宋朝、和明朝出现了很多异姓封王的情况。但与宋朝和明朝多为功臣去世追封为王不同,唐朝有很多生前就被封王的人。

中国历史朝代表
在封建社会,这么强大的国家唐朝,番邦进贡,唐朝这强大,从开国到灭亡,肯定少不了的是封候拜相,那么唐朝异性王有多少呢?

初唐时:唐高祖时,封的异性王,一共10位,李轨:618年封凉王。杜伏威:619年封楚王;620年赐李姓封吴王。罗艺:620年赐李姓封燕郡王。刘季真:620年赐李姓封彭城郡王。高开道:620年赐李姓封北平郡王。胡大恩:621年赐李姓封定襄郡王。

以下是外藩(或有缺失或时间不太对):曷娑那可汗:618年封归义王(西突厥可汗)。杨政道:620年封隋王。(突厥处罗可汗)。扶馀璋:624年封带方郡王。(百济王)。高武:624年封辽东郡王。高建武:624年封辽东郡王。(这2个怀疑是同一个人)。

唐太宗:封的异性王。共十位。金真平:626年封乐浪郡王。(新罗王)。阿史那什钵苾:631年封北平郡王。(突利可汗)。善德:635年封乐浪郡王。(新罗郡王)。慕容顺:635年封西平郡王。诺曷钵:636年封河源郡王。(吐谷浑)。李思摩:638年前封过怀化郡王与和顺王。(突厥人,赐李)。扶馀义慈:641年封带方郡王。(百济王)。高藏:643年封辽东郡王。真德:647年封乐浪郡王。(善德女王)。阿史那苏尼失:贞观初封怀德郡王。

唐中宗:封过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

盛唐时:唐玄宗时:安禄山东平郡王,哥舒翰西平郡王,火拔归仁燕山郡王。

中唐时: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武威王李嗣业(追封)

唐代宗时:汾阳郡王郭子仪、雁门郡王郭锐、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宁王仆固怀恩、临淮王李光弼,宁朔郡王浑适之

唐德宗时:西平王李晟、 武安王李怀仙、晋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 南平王李希烈、通义王朱滔、雁门郡王田承嗣、张掖王段秀实、昌化王白孝德,南康郡王韦皋, 北平郡马遂,陇西郡王李纳,维川郡王王武俊,冯翊郡王尚可孤,怀宁郡王朱泚,咸宁王浑瑊,义阳郡王李抱真,济阳郡王田悦,陇西王李宝臣。

晚唐时:王景崇:常山郡王(僖宗) 。陈敬瑄:颍川郡王(僖宗) 。王重荣:琅邪郡王(僖宗) 。李克用:陇西郡王(僖宗),晋王(昭宗) 。朱全忠:沛郡王(僖宗),东平郡王(昭宗),梁王(昭宗) 。时溥:钜鹿郡王(僖宗) 。李茂贞:陇西郡王(昭宗),岐王(昭宗) 。王建:蜀王(昭宗) 。王审知:琅琊郡王(昭宗) 。董昌:陇西郡王( 唐僖宗)。钱镠:彭城郡王(昭宗),越王(昭宗),吴王(昭宗) 。罗弘信:临清郡王(昭宗),长沙郡王 。成汭:上谷郡王(昭宗) 。杨行密:吴王(昭宗) 。罗绍威:长沙郡王,邺王(昭宗)。王处直:太原王(昭宗)。(注:武周时武氏诸王二十多人仅收录名气最大的俩人,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

隋末唐初之际,天下有很多割据势力,李渊的大唐只是其中之一,但随着李世民等名将的南征北战,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大,也有不少割据势力主动或者被动投靠了大唐,李渊就分封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为异姓王,甚至有的直接赐李姓。唐朝前期的封王数量相比其他朝代也是比较多的,但此时封王是因为唐王朝立国不久,国力较弱,为了拉拢地方割据势力和异族首领,将他们册封为王。

唐朝初期,通过册封异姓王拉拢了人心,唐朝内部和周边环境趋于稳定。随着唐朝国力的提升,封王的数量有所减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诸多名臣名将也只有宗室李孝恭封王,如李靖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也没有封王。所以可以看出异姓封王与中央政府的实力和皇帝的统治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后,军事活动较多,文臣武将有很多立军功的机会,而且唐朝对于王爵也并不吝啬,再加上后期藩镇割据时间很长,可以说,唐朝应当是活着异姓封王人数最多的朝代(没有之一)。唐朝异姓王泛滥,从初期到晚期,一直存在着众多的异姓王。与其它朝代不同的是,唐朝的王爵很少有大的实权,更不存在清朝三藩之乱那样的能力。与之相比反而是地方的割据节度使倒像是名副其实的王。

唐朝的异姓王(不是皇室宗亲的李姓王也算是异姓王)是比较多的,如果算上外藩的异姓王的话,整个大唐有近百位异姓王。如果不算外藩的异姓王,比较有名的异姓王少说也有三四十位,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异姓王成了一种普遍的存在。

唐朝的异姓王有:吴王杜伏威、燕王罗艺、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东平郡王安禄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阳郡王郭子仪、雁门郡王郭锐、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宁王仆固怀恩、临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武威郡王李怀仙、晋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 南平王李希烈、通义王朱滔、雁门郡王田承嗣、张掖王段秀实、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颍川王陈敬瑄、琅邪王王重荣、钜鹿王时溥等等。

其中,胡大恩原本是窦建德部中的要员,后来献地投降了大唐,李孝常原本是华阴县令,在李渊起兵后献出永丰仓投靠了李渊。其余的都是起义军的领袖,这些人的结局都不怎么好,其中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反唐被处死。

当初分封的异姓王有:

杜罗刘高胡五人都被赐姓李

吴王杜伏威、赐李姓:

杜伏威,隋末最大几股势力之一,却无心争霸天下,归降后名义上地位仅次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在齐王李元吉之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武德七年,年纪轻轻的杜伏威突然暴卒,或许就是被唐廷所杀。

燕郡王罗艺、赐李姓:

罗艺,原隋朝将领,但较早投靠李唐,罗艺长期与窦建德征战,极大延缓了窦建德势力的发展速度,对唐朝廷贡献很大。玄武门之后,站在太子一队的罗艺起兵叛乱,兵败而死。

北平郡王高开道、赐李姓:

高开道,隋末军阀之一,降唐朝时被封为北平郡王。高开道与突厥勾连,对唐叛复无常,最后被部下所杀。

定襄郡王胡大恩、赐李姓:

胡大恩,原窦建德高级将领,投降唐朝后被封定襄郡王,后来作为唐军将领,在与突厥作战中战死。

彭城郡王刘季真,赐李姓:

刘季真,隋末小军阀。降与唐朝后,降后封彭城郡王。刘武周与唐军在山西大战,刘季真看到唐军一度形势不好,站到刘武周一边,刘武败后死亡。

太宗时期封过一些外藩异姓王。高宗时期没有封异姓王的情况。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封王情况则比较复杂,这个时期武姓王和李姓王都算不上异姓王,后来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倒是向武则天提议封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为王,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同意,而是将其封为邺国公。

唐复国五王: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

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是李唐得以复国的五位功臣,被称为五王或唐复国五王。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并拥立太子李显为帝,李唐神器得以恢复。李显即位后册封五位功臣为郡王:汉阳郡王张柬之、平阳郡王敬晖、博陵郡王崔玄暐、扶阳郡王桓彦范、南阳郡王袁恕己。所以神龙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但唐复国五王的下场并不好。前五王因遭唐中宗李显的忌惮,李显复位后让韦后参与朝政,韦后和武三思陷害五王,先后将他们五人贬谪,五人或者病死或者被杀。李多祚参与707年的景龙政变政变,他们杀死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之后他们被阻挡在玄武门,政变失败,李多祚也被杀死。

710年唐隆政变李旦复位,太平公主势大时,三个儿子(薛崇简、武崇敏、武崇行)均封王。薛崇简被封为立节郡王。薛崇敏、武崇行也被封王,其中两人在713年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死后也被处死,封号失传。

李隆基时期,716年石阿失毕为燕山郡王,石死后,其子火拔归仁袭燕山郡王。身兼平卢、河东、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被封为东平郡王,舒翰被封为西平郡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被其部下火拔归仁绑着投降了安禄山。火拔归仁被安禄山杀死,哥舒翰被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杀死安禄山之后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并不服气安庆绪,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后来史思明降唐,被唐肃宗封为归义王,只是史思明很快又叛唐,并很快就成了叛军首领。

唐廷用七年多的时间才压下了这场叛乱。当时平叛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都封王,其中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王,仆固怀恩为大宁王,白孝德为昌化王等。等等。

郭子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和河中兵变,并击退回纥和吐蕃的入侵,被封汾阳郡王,善终。

李光弼,契丹族,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和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被封为临淮郡王。李光弼被认为是“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受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陷害,饮恨病逝。

李嗣业跟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征讨石国、吐蕃等,并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李嗣业死于安史之乱中围攻相州的战争中,算是武将的最好归宿了。

郭英乂出身将门,凭借战功不断升迁,参与了击败吐蕃入侵喝平定安史之乱,被封定襄郡王,后在部将叛乱中被杀。

仆固怀恩,铁勒族,跟随郭子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被封大宁郡王,后因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反叛,被郭子仪击败。

辛京杲,跟随李光弼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被封晋昌郡王。辛京杲统兵能力出众,但多有陷害同僚,人品不敢恭维。最后,辛京杲年老无法统兵,大哭去世。

段秀实参与西域怛罗斯之战和平定安史之乱,被封张掖郡王,后在泾原兵变中被杀。

李晟跟随王忠嗣征伐吐蕃,多有战功,后参与平定河朔三镇叛乱和朱泚之乱,被封西平郡王,善终。

白孝德是龟兹王族后裔,跟随仆固怀恩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跟随李光弼参与河阳之战,被封昌化郡王,善终。

以上列出的是唐朝异姓封王比较重要的几个人,他们有为恢复李唐神器发动政变的五王,但更多的是为维护唐王朝边境和国家稳定,实现王朝中兴的名将。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现出对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朝封侯的重要途径—军功。

以郭子仪、李光弼等为代表的的名将平定了安史之乱,实现了唐王朝的中兴;以哥舒翰、仆固怀恩、段秀实等为代表的名将的主战场在唐朝的西部边境,为维护唐帝国西部边境的安定,抵抗吐蕃、阿拉伯等国家的入侵做出了卓越贡献。

唐玄宗统治后期,耽于享乐,宠信奸臣,终于爆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自此之后,唐王朝内忧外患不断,有西部吐蕃、阿拉伯帝国的入侵,有内部繁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等原因,有以上为维护唐王朝统治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将,更多的是趁机做大,皇帝不得已册封的异姓王,如安禄山的东平郡王、史思明的归义王等。

唐中期以后,因为外敌入侵、藩镇割据、内部叛乱等一系列原因,分封了一大批异姓王,导致藩镇割据,这是晚唐政局混乱的表现之一。

这与现在一些单位好有一比,领导无能、或领导屁股不净,唯有许与官职,以换取相对安稳,但鸡多不下蛋,单位事无人干。

中唐之后到晚唐,繁镇割据愈演愈烈,异姓封王或自称为王的数量越来越多,唐德宗时期异姓王空前多了起来,有二十余人封王,出现了武安王李怀仙、高平王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南平郡王李希烈、雁门郡王田承嗣,西平郡王李晟,雁门郡王郭锐,南平郡王高崇文等。

到了晚唐时期,晚唐时期,地方军阀更是不接受中央的领导,自称为王的例子数不胜数,异姓王如同乱白菜。比较有名的有:颍川郡王陈敬瑄、琅邪郡王王重荣、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朱温)、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琅琊郡王王审知、颍川郡王韩建,楚王赵匡凝等。

中唐和晚唐时期异姓封王的原因是地方割据,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局势。

异姓封王本就是皇帝非常忌讳的事情,所以皇帝一般都会比较谨慎。唐朝封王数量如此之多反映出唐朝处于战争时间的长久和唐朝繁镇割据的严重。对外战争多,所以将军多有战功得以封王。繁镇割据严重,中央无法掌控所以异姓王越来越多。唐朝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自掘坟墓,最后也被梁王朱温建立的后梁所取代。五代十国时期来临,这些异姓王中的大部分纷纷建国称王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