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自称“朕”?汉字“朕”的本义是什么?

皇帝自称“朕”,汉字“朕”是什么意思?

若问皇帝的自称是什么?很多人一定会回答:朕!然而事实上,他们的自称,其实并非只有“朕”一种,还有寡人、孤、不谷(不毂)、孤家等。中国古代君主、诸侯王,历来喜欢“称孤道寡”。既是自称,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但分别蕴含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

《老子》:“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谷)。”人们可能以为这些称呼,代表君主“舍我其谁”的霸气彰显,其实正好相反,这些都是君主们十分谦卑的自称。是否意外?

1、寡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在“完璧归赵”历史典故中,赵王自称“寡人”,秦王亦自称“寡人”。

寡人,即寡德之人,用法上比“孤”复杂些。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这是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意思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老天爷赋予的,老天爷只会把天下给予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会失去尊贵权位,所以他们无比谦卑地称自己为“寡人”,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德寡不足”。

2、寡人、孤、不谷用法演变

春秋时期,东周列国诸侯皆自称“寡人”,不过楚国是个例外,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小较弱的诸侯也有自称“孤”的现象。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但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秦末项羽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为寡人。汉朝诸侯王,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孤”较为流行,比如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都自称“孤”而不称“寡人”。两汉时期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自唐朝以后,自称“寡人”者,当然有,但更少了。

另外,古代士大夫、诸侯夫人也有自称为“寡人”的想象,但不是主流 。如《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自称。

3、朕

朕,汉语二级字,形声字,读作zhèn,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朕”作为自称的称谓在秦皇之前就有了,比如周公曾自称朕,《诗经·尔雅》里面有过注解:“朕,我也”。

中国最早的词解专著《尔雅·释诂》,对“朕”字作了明确的解释。

《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朕”就是个第一人称代词,像“我”一样普通、烂大街的称呼,因为不管高低贵贱,上至国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可自称“朕”。

据《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尧帝也自称为“朕”,所以秦始皇选“朕”作为自称,也可以理解。

屈原在离骚中也自称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自从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他认为自己的历史功绩要高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于是自称皇帝。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丞相李斯建议皇帝自称曰:″朕","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意。从此“朕”这个称呼,就成了皇帝配套的专属称谓,独一无二,被赋予了神圣意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明确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只属于皇帝自称,其所有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皇帝垄断了“朕”这一称呼。否者,就是僭越重罪。

这是皇帝使用朕这个字的正史记载。从此这个“朕”称谓自秦始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前,都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

古者尊卑共称朕。——汉·蔡邕

例如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封魏王,只自称“孤”或“本王”;汉献帝才可自称为“朕”。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汉文化及其附属衍生文化中的日本、朝鲜、越南的君主也使用“朕”这个称呼。

在中华文化圈内,日本天皇这个称呼唐高宗李治用过,日本人泊去之后连同皇帝的自称也带过去了,日本天皇在其本国之内自称时用朕。唐高宗李治为何要称天皇?日本天皇山寨中国的

朝鲜是中国属国,国王要经过中原王朝册封,朝鲜国王只能称"孤"道”寡"位同中原的王或侯。1908年建立大韩民国以后,朝鲜皇帝雄起一回开始自称"朕"。安南人对外称是中国的属国,但关起门来还是称皇帝的,历代越南皇帝也自称朕。

1945年昭和天皇的投降诏书中所书:“朕深鉴于世界之大势于帝国之现状……朕已命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

这说明自秦伊始至清结束。“朕”这个字一直是皇帝的专属称谓。

4、“朕”的本义及引申

今天人们看到的“朕”字,是简字。实际上:“朕”字,由“舟”和“灷”(zhuan)组成。

“舟”本意指小船(如一叶扁舟,舟是非常窄小的那种船)。“灷”(zhuan)本意指火种。小船和火种合一起,是什么意思?答案:小船的裂缝。《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

朕,因此“小船的裂缝”引申征兆、迹象。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表明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预示一丝小小裂缝,也要时时独省自身。

朕,经过引申,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后,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谦虚到极致的自称,却也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自省自励自谦的逼格。

同时皇帝专称“朕”后,又赋予了神圣及神秘色彩,神圣不可侵犯。如《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那“朕”字又是如何演变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呢?这就与汉代隶书有关了。“舟”字旁的“朕”,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一直到战国文字、《说文》小篆,以及秦代简牍中的古隶书的形体,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保持舟字的形态,但到了汉代隶书时,由于“月”字和“舟”字写法相近,所以楷书“朕”字便由此而来。而“灷”字,也是因为汉隶的写法,才变为了“关”字。因此,要想了解古代文化,还要从古字学起。

“朕”字并不常用

但有趣的是另外一个现象。或是受众多古装剧影响,我们总认为皇帝张口闭口必然称朕。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宋之前,“朕”虽然是皇帝专属称谓,但实际皇帝也很少使用。

反而是“寡人”、“予”、“吾”甚至“我”的使用频率也远高于“朕”。我们可以从历代皇帝的作诗中看出这点:

天地并况,唯予有慕。——汉·汉武帝刘彻

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南朝·梁武帝萧衍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唐·唐太宗李世民

而且在极为正式的诏书中也不一定用“朕”这个称谓:

汉高祖刘邦求贤诏中所书:“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这是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帝国之后,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国家极度缺乏治国人才之时所写诏书。可以看出诏书中既有“朕”也有“我”。

如果说汉代太过遥远,那宋孝宗追封苏轼的诏书中:“……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也是用“我”来自称。到了宋以后,“朕”之一字才频繁出现。

朕瘠天下肥,至乐无易此。——宋·宋孝宗赵昚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明·明世宗朱厚熜

朕率轻骑渡河北,平沙浅水湔甲裳。——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明清皇权达到了顶峰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皇权的不断集中,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大,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皇帝认为“寡人”“孤”等含有自谦的词汇已经不适合自己,认为只有最为霸气的“朕”字才能够配得上自己手中的权力。

电视剧里皇帝开口闭口“朕”并不正确

自从秦始皇把“朕”这个字私有化后,“朕”成了皇帝独有的字,谁还敢自称“朕”就是造反,那么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皇帝是不自称“朕”的。

秦汉时期:书面须称“朕”,口头可用“吾”

秦始皇虽然把“朕”变成皇帝私有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用“朕”称呼自己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同样,汉承秦制,汉朝的皇帝称呼自己也很随意,《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不能回答。汉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但在重要的场合皇帝还是自称“朕”的,比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情况增多

进入三国时期,乃至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吾”的情况比秦汉时期更为增多。具体表现,一是皇帝在口语中自称“吾”的例子更加常见,二是某些皇帝在诏书、敕令中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敕太子刘禅:“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同时,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但曹丕就比较皮了。他不按汉朝的牌理出牌,不但在口头语里面自称“吾”,在有些诏书里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癸酉诏》曰:“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

唐宋时期:用“朕”的情况增多

到了唐宋时期,皇帝自称“吾”、“我”的情况开始显著减少,不但在正式书面文件中自称“朕”,而且口语里面自称“朕”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但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语里自称“吾”、“我”的情况也还是大量存在。《新唐书·刘文静传》,唐高祖对刘文静说:“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旧唐书·高丽传》,李勣请求用高丽俘虏随军效力,唐太宗曰:“谁不欲尔之力,尔家悉在加尸,尔为吾战,彼将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

《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宋太祖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宋太宗闻之不悦,召寇准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元明时期:主要用“朕”,偶尔用“吾”、“我”

《元史·世祖纪》,有回回因饮食习惯与他人发生纠纷,元世祖忽必烈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元史·后妃传》,元军灭宋,元世祖举行大宴,众皆欢喜,唯察必皇后不乐。元世祖问道:“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众人皆喜,尔独不乐,何耶?”

《明史·刘基传》,明太祖朱元璋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刘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太祖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清朝时期:皇帝基本是都自称朕

到了清朝,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开始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诏书中都自称“朕”,皇帝自称“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用语,是君主至高权威的象征。这反映了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最后总结,中国的皇帝实际上在大多数时间是不自称朕的,因此除了清宫剧里皇帝自称朕之外,大多数电视剧拍的并不符合史实。

5、古代最高统治者-称呼演变

秦始皇以前的先秦时代,最高统治者只称“王”,或单字“皇”,或单字“帝”,比如三皇五帝,尧帝、舜帝、禹帝。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秦王、赵王等等。

秦始皇一统后,创造了“皇帝”一词。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沿袭都称“皇帝”,“朕”这个皇帝专属自称,也随之被沿袭,直至中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而彻底终止。中国有过多少位皇帝?中国皇帝数量有多种说法

帝制完结,“朕”这个词,也画上了句号。

总评:

“朕”之一字虽然富有深意且尊贵,但天下却仅一人可用。中华之文字能够源远流长,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创新、总结而来,并非某一人之功,每一个字都应该为普罗大众所共享。

所以当“朕”字只能为天下之一人所用时,最终的命运也如同皇帝制度一样,成为只存在于影视剧中,而无法组词的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