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与乱世格格不入的悲剧英雄臧洪

  《三国志-魏书》共三十卷,记录汉末晋初这段时间内几百人的事迹,每个人在篇幅上大受限制。除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个皇帝人外,其他人都是多人合为一传,动辄三四个乃至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其中,汉末在群雄中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四人合为一传,公孙瓒、公孙度、陶谦、张杨、张绣、张燕、张鲁这七人合为一传,这还算少的了,只是因为他们皆为一路诸侯,所以给予特殊“照顾”,但是在《魏书七》中是个例外,这部传记只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名动天下的飞将军吕布,另一是名不见经传的臧洪。

  和《魏书六》到《魏书八》的其他八位主角不同,严格的来说臧洪不是一方诸侯,更与曹家争霸天下没太直接的关联,生前职位也在平凡不过,但他做的事却是惊天动地。所以陈寿给他做传,写了一大堆文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汉末英雄记》、《后汉书》中也有对臧洪的重点描述,无一例外的对他的节义给予高度赞扬。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他老爸臧旻,“干事才,达于从政,为汉良吏”,先是在广陵被徐州刺史辟为从事,入司徒府,在任卢奴令,升迁扬州刺史、丹杨太守。在担任护匈奴中郎将期间立有战功,被朝廷征为议郎,回到京师,太尉袁逢(袁绍的生父)接见了他,问他一些西域诸国的土地、风俗、人物、民族等情况,臧旻对答如流,“口陈其状,手画地形”,对于西域百余国的大小、道路近远、人数多少、风俗情况以及山川、草木、鸟兽、异物等了如指掌,让袁逢大为惊奇,袁逢赞叹说:“即使让班固作西域传,也不过如此啊。”臧旻不久后转任长水校尉,又升为太原太守。

  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15岁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洛阳太学)读预科班(童子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20多岁被选为孝廉而为郎,即公务员的考察期。后来朝廷在年轻郎官里选拔一批人下去当县长,琅邪的赵昱为莒长,东莱的刘繇为下邑长,东海的王朗为菑丘长,而广陵的臧洪则担任即丘长(四县全在徐州一带,这四个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俊杰,日后也都成为风云一时的知名人物)。

  年轻时的臧洪似乎和曹操走的路有点相似,孝廉——郎官——县长——弃官还家。但之后两人的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曹操弃文从武,担任朝廷新组建的西园军的年轻将校,臧洪在家,受广陵太守张超邀请担任广陵郡功曹(人事部部长)。

  后来发生了董卓之乱,董卓杀少帝刘辩,臧洪预感到天下大乱,于是劝张超道:“明府您祖上世代受国恩,你们兄弟俩都掌握着一方大郡,现在王室经此劫数,乱臣贼子未被惩处,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时。眼下广陵郡比较安定,郡内十分富裕,如果动员一下至少可以征得二万人,以此来诛除国贼,给天下人做个榜样,那将是最大的节义呀!”张超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开始行动。张超领着臧洪到了陈留郡,张超的哥哥张邈在这里当太守,张邈也早有这个想法,两人一拍即合,于是有了酸枣会盟。关东联军后来形成了燎原之势,如果探究其发起者,当数臧洪最早。

  酸枣大会时,张邈对张超道:“听说老弟你在广陵,行政教化赏罚等什么的,自己都不管,全都交由臧洪来做。这个臧洪是个怎样的人啊?”张超回答:“臧洪才干智略全比我强,我特别喜欢他,他可谓海内奇士。”张邈一听,马上接见这位臧洪,对话后张邈“大异之”,发现臧洪确实是个人才,即刻向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荐臧洪,两位刺史二人也喜欢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