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击退法舰保卫台湾的将领是谁?

中法战争
刘铭传像
  说到晚清的战争,必然会提及中法战争。此战战况激烈,尤以海战更为突出。 海战中,中国守军击退法舰,保卫台湾,可谓大功一件。此战的将领正是世人熟知的刘铭传。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刘铭传指挥作战的故事。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南洋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
       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法军占领基隆后,于8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3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日法军猛扑月眉山,5日直攻戏台山。于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公元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