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重臣王朗简介_诸葛亮骂王朗的故事原因_王朗著作怎么死的

王朗传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对于王朗的出生,我们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推算出来,生年为公元152年。公元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是成侯。

王朗画像

王朗画像

在《三国志》的王朗传中,王朗以为通晓经书,担任了郎中职位,并拜太尉杨赐为师傅。杨赐死后,王朗也辞去了郎中的职位。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但是王朗没有答应。直到徐州刺史推荐王朗为茂才,王朗才又登上了政治舞台,升官至会稽的太守。在做太守后,因为当时的局势,孙策带兵讨伐会稽,王朗在逃亡的过程中投降。

由于汉朝的腐败无能,最后被各个诸侯国瓜分,最后成了吴魏蜀三国鼎立的局面。王朗效忠于魏国,王朗与钟繇、华歆并称为曹魏三公。220年,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王朗做了御史一职。后来,御史被改为司空,司空相当于宰相,国家的大小事都要同三公商量。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不顾76岁的高龄,坚持前往前线,自认为能够把诸葛亮劝服,为魏国效力。在两军对峙时,王朗在阵前想要劝服诸葛亮,然而,结果却是自己被气倒,因为急火攻心,摔下马死了。

王朗是一个博学多识,勤俭节约的人,就连孙策在面对王朗时,还是会礼让三分,要不然孙策也不会在攻打会稽时,这么轻易的放走王朗。而且,王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受到百姓的爱戴,这足以证明王朗的为人。

三国演义王朗

王朗字景兴,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虽然现实中的王朗与《三国演义》中的会有所不同,但是王朗的很多性格以及其他方面还是大致相同的,而且很多人记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而不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个王朗。

三国演义王朗剧照

三国演义王朗剧照

一提起王朗,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在《三国演义》中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而且最能证明诸葛亮的口才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舌战群儒,另一个就是骂死王朗。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之所以会被诸葛亮骂死,第一个原因是虽然王朗很有才华,但是与诸葛亮相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第二个原因是王朗太过自负,一定认为自己能够劝服诸葛亮;第三个原因是在这次会战中,王朗是不顾自己76岁的高龄上战场的,人老了,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死亡,王朗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而猝死。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是在武乡侯被诸葛亮骂死。其实,在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王朗死亡原因的记载,只有死亡地的记载。王朗是在许昌去世的,这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不一样。然而,作者罗贯中将王朗能够做这样的安排,一定有他的理由:第一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在魏国做司空一职;第二王朗是在228年去世,正好与诸葛亮出祁山的时间相符。王朗的去世虽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但是作者罗贯中让王朗死在诸葛亮的手中,也算是值得吧。

诸葛亮骂死王朗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第一次率领蜀军北伐魏国时,遭遇到了魏国的军队。蜀军出岐山,至长安,与魏军在渭河对峙。魏军都督曹真,以及随军将领郭淮、王朗列在阵前。诸葛亮率领蜀军摆开阵式,见敌军中有经学家王朗,便知道对方可能要对自己展开心理攻势。

诸葛亮像

诸葛亮像

果不其然,王朗自负满腹经纶,又以七十余岁高龄的见识,想游说诸葛亮,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企图。王朗纵马向前,和诸葛亮攀谈起来。王朗夸赞曹魏数位帝王的文治武功,又与汉末的朝纲混乱、奸臣当道做对比,劝诱诸葛亮“弃暗投明”,放弃战争。然而,王朗的生平事迹却深深印在诸葛亮脑海中,受到了他最为猛烈的反驳。

诸葛亮在听完王朗的谬论之后,仰天冷笑。诸葛亮揭露了王朗在乱世之时,作为大汉王朝的臣子,放弃道义,放弃尊严,投奔在曹操麾下,成为密谋“携天子以令诸侯”的首犯。诸葛亮还揭露出,王朗助纣为虐,帮助曹操后人篡夺皇位,毁灭汉朝江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实为天下第一奸臣。最终,诸葛亮又以一句极有分量的话收尾:“王朗,作为汉王朝的子民,你有何颜面,去黄泉路上见大汉二十四帝的亡灵!”振聋发聩的谴责过后,王朗被诸葛亮揭开丑事,气急败坏,坠马而亡。

有史学家称,诸葛亮对王朗的有力反驳,其实就是他对曹魏政权的战争缴文。王朗作为一位有名的经学家,却不顾道义,助纣为虐,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值得我们后人反思。

王朗怎么死的

王朗是东海郯人,字景兴,本名王严,汉末三国时期的经学家,曾在魏国担任重要职位,且被重用。王朗拜太尉杨赐为老师,因为通晓经书,被任命为郎中。后来,王朗的老师杨赐去世了,王朗也就不再做郎中,虽然王朗被举荐为孝廉,但是他却没有答应做孝廉这个职位。

三国演义王朗剧照

三国演义王朗剧照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在做茂才的期间因为表现出色,去做了会稽太守。在王朗做太守期间,孙策带兵攻打会稽,并成功拿下会稽,王朗在逃亡的过程中投降。孙策因为尊重王朗就没有为难王朗。

后来,王朗为曹操效力。辗转几年,王朗逐渐被重用。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王朗不顾76岁的高龄,还是要去和诸葛亮一较高下。在打战前,王朗与诸葛亮发生了口角,诸葛亮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王朗气得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这一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然而,说王朗是被骂死的,是不正确。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诸葛亮骂死王朗的记载。很明显,在《三国演义》中武乡侯骂死王朗是作者杜撰。作者会有这样的安排,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是魏国的司空;第二个原因是王朗确实在228年去世,正好与诸葛亮出祁山的时间相符。但是,对于王朗真正的死亡原因,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是在许昌去世的。

诸葛亮和王朗的关系

诸葛亮,三国时最优秀的谋士,其智谋令天下英雄尽折腰。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正式为刘备效力。而王朗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而王朗是怎么死的呢?就是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

诸葛亮像

诸葛亮像

诸葛亮拿下三城之后,士气大旺,立刻整顿兵马,出师伐魏。曹睿听从司徒王朗的意见,命曹真率军抗敌。当曹真问王朗有没有退敌的妙策时,王朗自信地说他可以用几句话就可以让蜀军不战自败。

第二日,两军对阵,王朗上前问:“你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回答:“在下正是诸葛孔明。”

王朗欠身说道:“早就听说诸葛先生的大名了,今日见到先生真是王某的荣幸。我相信先生是个识时务的人,为何要无故出兵,侵犯我国边界?”

诸葛亮说:“我这是奉诏讨伐奸贼,怎么能算出师无名?”

王朗说道:“朝代的兴旺更迭本来就是自然法则,天下本来就是归有德之人。”

诸葛亮说:“曹贼篡夺大汉江山,霸占中原,还敢称是有德之人?”

王朗说道:“自从灵帝、桓帝以来,黄巾军猖狂,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魏武帝扫除霍乱,得到民心。曹魏的天下不是用权势得到的,这是天命。而魏文帝更是仁德,天下归心,这是天命,也是民意!先生的奇谋可与管鲍相提并论,怎么能做这种有违天理的事情?更何况,你们小小蜀国要想攻打我魏国,简直是以卵击石。如果先生识时务,不妨投降于我,以先生的才智,定会封侯拜相。”

诸葛亮在车上大笑,说道 “我还以为你这个汉朝元老大臣会有什么高谈阔论呢?自从灵帝、桓帝以来,汉室衰微,宦官霍乱朝廷,除了黄巾军,还有董卓、李厥、郭汜为祸朝廷,民不聊生。朝廷之上,都是些废物官员。使得汉室的江山变为废墟,百姓苦不堪言。国难当头,王司徒你做了什么?王司徒的生平,我诸葛亮也有所耳闻。你们世代居住东海之滨,因为孝廉进入朝廷当官。你本应该辅佐君王,治理朝政,安汉兴刘。现在反而帮助奸贼,合谋篡夺汉室江山。实在罪恶滔天,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都恨不能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幸亏天意不将汉室赶尽杀绝,昭烈皇帝继承并统一西川。我如今奉继位的君王的旨意,兴兵讨伐贼寇。你这个阿谀谄媚的臣子,应该缩头缩尾藏起来,暂且求温饱,你怎么还有脸在阵前,狂妄地称这是天意。你这个白头发的老匹夫,白发苍苍的老贼,你不久就要下黄泉了,你有什么脸见24帝?老贼还不快退下,叫反臣来与我共决胜负。”

王朗听完之后,满腔气愤,大叫一声,就撞死在马下。

华歆与王朗

在三国时期,华歆和王朗都效力于魏国。同时,两人都被重用,是魏国的重臣。两人和钟繇称为曹魏三公,是魏国当时的最高的官位。很多事情,都要与曹魏三公商量,权利只在一人之下。

华歆与王朗画像

王朗与华歆画像

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关于华歆和王朗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华歆与王朗一同在一条船上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达乘他们的这只船,华歆当时觉得很为难,有自己的考虑,而王朗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后来,有盗贼追来,王朗就想要甩了搭船的这个人,自己逃命。然而,华歆却不同意,他认为帮人就要帮到底,怎么能已有困难就把人推开,言而无信。最终,华歆与王朗带着搭船的人一起甩开盗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华歆与王朗两人的不同。王朗是一个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很乐于助人的人,但是一旦有了危险,王朗就不会再顾及到他人,只顾着自己。然而,华歆是一个不会轻易答应别人请求的人,首先会考虑到自己会遇到的麻烦,但是一旦自己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会做到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即使自己都难以自保,他还是会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很多人也会凭着《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来比较华歆和王朗。其实,华歆和王朗都会有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我们不能只凭借这一件事情就来比较这两个人,到底是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

王朗和太史慈的比较

王朗,字景兴。效忠主公魏国曹操、曹丕。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有偏颇,我们根据正史将其形象还原。王朗可算得是魏国时代的有名的学者,被拜位魏国三公,可见其在魏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王朗并非是单纯的文者,若你以为王朗是文弱书生那就大错特错了,王朗不光精通文学,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懂武,且武力值还勉强过得去,后世有人称他是文武双全,是所有文人中武力值最高的,在所有武人中文学造诣最高的。

太史慈

太史慈

太史慈,效忠主公吴国孙策、孙权。为人较为机智,有急智,且武力值不错,虽比起蜀国、魏国大将还是远远不及的,但在吴国,太史慈的武力指数还是相当之高的。

为何这样两个风马不相及的人物,会放在一起作为比较呢?只因为在三国演义曾有一篇描写王朗大战太史慈,居然打成平手的文章。这是一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文章,首先孙策与太史慈曾经交战过,孙策在太史慈那里可是半点便宜都讨不到的,孙策的武力值在三国中还算是不错的,至少是在曹操、刘备之上的。

王朗虽然懂一点武学,但那仅仅只是皮毛之学,对付一般的小兵小将肯定是没有问题,但绝不是能够对抗大将之人,毕竟他的闻名还是以他的文学造诣为主的。太史慈虽不说能秒KO掉王朗,但绝不会出现与王朗大战三百回合,居然只能打成平手这种稀奇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