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才子嵇康简介_嵇康怎么死的_嵇康的文学成就思想主张(3)

嵇康绝交书

嵇康绝交书

绝交书的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和山源不同的立场,他认为山源没有羞愧之心,嵇康用先人的例子来启示山源,《与山源绝交书》本来是用作对山涛的做官邀请,是一封辞谢信,但是嵇康在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意志。

全文从论述处世大方向,到友情的小观点,嵇康责备对方做了对不起朋友的做法,表面上行文流畅,洋洋洒洒但是却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嵇康的文章风格有很重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受汉朝末期文人写作的大影响,文章的普遍言简透彻,另一方面士人多高傲,这种思想会渗透到文章中。

受主观情绪影响大了之后,更多的是表达了嵇康对朋友的决定的不理解,和希望能唤醒朋友的心,不要被官场仕途迷惑了。

从绝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嵇康责备山涛不懂自己,但是这是说明嵇康不理解山涛的为人吗?山涛虽然没有嵇康那样的放荡不羁,但是他的中年持重,刚正不阿确是嵇康对他放心的表现。

嵇康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就是对山涛的理解,嵇康的高洁放任,山涛的雅致庄严,都是对魏晋人物最好的全诗。

嵇康诫子书告诫儿女什么

嵇康诫子书

公元262年夏天,嵇康接到了自己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他眼前一黑,尽管早就知道司马家族杀人不眨眼,但是从自己为吕安辩护到入狱,这一切都来的太快了,嵇康也是人,他有感情,想到自己十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嵇康留下了眼泪。

于是嵇康提起笔写下了对自己儿女的告诫,遇到不快乐的事情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轻松的时刻就特别放松,不受控制,这样的人虽然天资不错,看上去过的生活很惬意,但是不可能会有优秀的成就。

那些一整年都很勤快但是在最后却没有得到好的收获的人,这样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时候要是降临到自己头上除了默默承担,还能有什么办法,我们身为君子看到这样的情况,真的不得不感叹。

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在为官的时候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身经百战的人必然会仔细思索,然后认真抉择,一旦下定决心,他会言行一致,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知道实现最初制定的目标。

千万要小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别人的光环迷惑,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所迷惑,当成自己追求的理想;目光要是短浅,被眼前的困难所引导;过于注重于细节,而不是把握全局,着力长远。要是陷入以上几种困惑,就不能成功。

嵇康的《诫子书》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后代,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情商高是必须的,但是人情世故也是必要的。要熟悉官场的规则,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嵇康托孤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司马集团为了争夺政权,弄得官场异常腐败,很多有才学的人多不愿从官,为国家做事,有七个比较有成就的文人,就以身作则。

他们常常在竹林里游荡,时而吟诗饮酒作对,时而弹琴唱歌舞蹈,试图寻找乱世中的宁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其实已经是司马昭把握大权,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让竹林七贤的山涛出来做官,因为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拒绝,只好答应了。

后来山涛又来拉拢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气,认为当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随着山涛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化为泡影,你走吧,去追随那尘世的荣华富贵,让我一个人坚守我们的乐土,让我一个人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隐士,你走吧,我不怪你,只是偶尔想起和你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会让我为之动容。

嵇康不但谴责了山涛,还批评了当时的司马集团,山涛知道嵇康为人正直,清高,对自己的责备也只是一种劝谏,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这件事却埋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昭对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诬陷嵇康,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司马昭就把嵇康抓来处死,临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山涛边哭边答应,决定要守护这个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山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汉子,他不怕司马昭把它当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嵇康之死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魏晋时期名人嵇康是谁

嵇康是谁

嵇康是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还弹得一手好琴。在正始末年,嵇康连同阮籍和竹林七贤开创了玄学。嵇康娶曹操曾孙女乐亭主为妻,后来被人诬陷,让司马昭处死。

嵇康是会稽上虞人,因为曾祖父为了躲避仇家,改姓嵇。嵇康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跟着母亲和哥哥一起,嵇康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群书,会很多技艺,长大之后喜欢研究道家的学说。

嵇康喜欢修炼丹常常回到山上采药材,有时候整个人恍恍惚惚会忘记回家,上山砍柴的人看到,还以为是神仙降临。

大将军敬仰嵇康的才华,想要聘请他去做官,但是嵇康逃到河东躲避征召,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和对司马氏的不满。当时同位竹林七贤的山涛入仕当官,想要推荐嵇康,嵇康写了绝交书责备自己的朋友。

吕安的妻子很美,他哥哥思想不纯洁,吕安知道,把哥哥告上朝廷,但是哥哥恶人先告状,最后反倒是吕安被抓紧了监狱,嵇康很是气愤,他出面为吕安打抱不平,但是被人陷害,连自己也赔进去了。

司马昭要处死嵇康的那天,太学的学生集体为嵇康求情,司马昭想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是嵇康不同意,他向自己的哥哥要来古琴,在刑场上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后,嵇康叹息:“我就要死了,但是这《广陵散》恐怕也要失传了。”道出了自己无限的悲凉之情,壮烈牺牲。

嵇康夜游

嵇康晚上住在仙台,游山玩水一天之后,正准备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嵇康,突然听见在山谷的深处传来悠悠扬扬的琴声,嵇康觉得很好奇,大半夜的为什么会有在弹琴,而且琴声又透出如此孤寂的味道,让人想要知道这个弹琴的人。

不如我去拜访一下这位在深夜弹琴的音乐家,于是嵇康就决定放弃休息,他随着声音一路走去,来到一家茅草屋前,远远的就看见屋内有一盏孤灯,在风中摇曳着辉光,想必就是这家了。

越走越近,琴声的悠扬越加让嵇康欲罢不能,他迫切的想要见到这位弹琴的乐师。走进茅草房,嵇康轻叩房门,主动报上姓名,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屋内走出来,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香气,眼前这位谜一样的女子让嵇康心中充满疑虑,他有太多问题想要向面前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弄清除了。

女子对嵇康说,先生您来到我简陋的小屋实在是我的荣幸,不如进屋来坐一会吧,你看这夜黑得那样深邃,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你我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吧。

嵇康走进屋内发现,看似简陋的小屋被装饰的很好,女子的家具摆放的落落有致,丝毫没有一丝脏乱,空气中弥漫的阵阵芳香让身子变得极其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弹奏一曲真是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