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简介 马谡失街亭指的是什么

  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马谡是三国里颇有争议的人物,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陈寿评价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的确,马谡是个军事发烧友,爱看兵书,爱研究战术。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被诸葛亮称为“旷世奇才”的马谡,却被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此评价不在少数,大家对马谡的能力也是褒贬不一,那么,马谡到底是个庸才还是能人?马谡失街亭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要从马谡的生平开始。

  运筹帷幄 深得孔明赏识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马谡一共有五个兄弟,每一个都恭谨谦和,才华过人,因此在当地十分有名气,被称作:“马氏五常”。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因为其擅长谋略,而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够在运筹帷幄和能战善战之间平衡,因为我们难以做到能够带兵打好仗,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很难的,当马谡在这两者之间无法平衡的时候,且两方面都不是特别突出时,是很容易吃败仗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个国家的势力大小和实力我们自然有数,当时,蜀汉的人口九十几万,曹魏四百多万,东吴两百多万,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吴蜀实力弱,唯一办法是蜀吴两家联合。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依靠合作不行,只能在人才上与人家争一下。

  于是,马谡就成为了诸葛亮钦点的一名能人,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他的老板刘备不怎么喜欢他,甚至还在临终前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靠谱,后来证明诸葛亮也没怎么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旧重用马谡。马谡没有失街亭之前,诸葛亮与马谡合作得如鱼得水。比如在讨伐雍闿、擒获孟获这件事情上马谡功不可没。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虽然诸葛亮自己也是个聪明人,但在他出兵之前,他依旧征询了马谡的意见,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短时间内难以收服南人,只有收取其心才能使南人真正归顺于你。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且他赦免了孟获,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从而保证了南方边境的安宁。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依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