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十事要说介绍(2)

姚崇画像

姚崇画像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出生在现在的河南陕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小并不喜好读书考取功名,而是打猎和习武等活动。一直到他二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勤奋读书,并最终得中进士,开始了他漫长的官场生涯。他曾经先后三次担任宰相,经历过武则天、唐中宗和唐如宗三朝,并先后三次担任宰相的职务。其中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他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这十条治国良策被玄宗欣然采纳,此后他又殚精竭虑辅佐玄宗,助他开创了“开元盛世”。

虽然姚崇为“开元盛世”出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他在管教自己的子女方面确是不合格的。他的儿子姚彝和姚异都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但是他们不仅不为民谋福,反而大肆收敛财富,供自己享乐,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当他的亲信赵诲因为贪污被揭发后,他不但不惩处他,反而设法极力营救。

总得来说,姚崇做出的功绩是要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他仍然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智慧的贤臣。

姚崇张说的故事

“开元盛世”是我国唐朝时期继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贞观之治“后又一个经济,文化和科技大发展的盛世。这一盛世的出现除了要归功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心治理之外,更离不开那些具有深厚学识的大臣。在这些无论是谋略还是品德都是非常出众的大臣中,姚崇和张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个虽然都是唐玄宗的得力助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

张说画像

张说画像

姚崇和张说都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职务,理应默契合作共同辅佐唐玄宗,为何他们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呢?他们两人在女皇武则天当政时期还算是相处比较融洽的,当时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也为治理国家付出了许多。但是在开元元年也就是唐玄宗继位的时候,玄宗因为想提拔姚崇担任宰相之位而招致了张说的不满,他指使御史大夫赵昭彦弹劾姚崇,但是玄宗并没有理会,想来他们的矛盾应该就是从这里开始渐渐加深的。

关于姚崇和张说,他们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姚崇临死之前,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我。那么就将我收藏的奇珍异宝拿出来,如果他一眼都不看慢慢就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那么就将让他自己挑他喜欢的便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一旦得到碑文之后,马上上报皇帝进行雕刻,到时他后悔也来不及了。事情果然如姚崇所料,张说为他撰写了碑文。但回去之后又后悔了,想要回碑文,但是姚崇的儿子说已经上报给皇上了。张说懊恼不已:“没想到姚崇死了还算计我,我到现在才知道我确实比不上他!”

虽然说姚崇和张说之间存在矛盾,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为“开元盛世”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

姚崇后裔生活水平如何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为了避唐玄宗的年号“开元”而改名为姚崇,他出生在陕州硖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陕县。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经三次担任宰相的职位,可谓位极人臣。他在为官期间,勤勉奋进,为唐朝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竭尽全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他曾经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继“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因为他所做出的突出功绩,他和其他三位大臣房玄龄、杜如晦和宋璟一起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姚崇剧照

姚崇剧照

姚崇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姚懿曾经担任国嶲州都督的职位。他少年时期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反而先后打猎和习武这种户外活动。直到二十岁的时候,他才醒悟自己不能再这样玩乐下去了,于是发奋读书,终于考中了进士,起先被任命为孝敬挽郎。之后,契丹人谋反,姚崇因处理此次叛乱果断及时,没有扩大战乱的影响而受到女皇武则天的青睐,于是他被提升为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后三起三落,直到唐玄宗继位,他十分欣赏姚崇的才华,再次邀请他出任宰相。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来辅佐皇上,被玄宗欣然采纳,此后他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