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得过且过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髓,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而成语“得过且过”也不例外,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汲的官员,他的父亲是一名很有声望的宰相,因此他也很快地成为了一名高官。然而,李汲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勤政,反而过着颓废的生活,常常玩乐度日,不思进取。他的同僚们很不满意他这种态度,但他却总是回避问题,说:“得过且过,何必那么辛苦呢?”

李汲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一天,唐玄宗召见李汲,问他:“你的父亲是一名很有声望的宰相,为什么你却不思进取,过着颓废的生活?”李汲回答道:“我认为得过且过就够了,不必那么辛苦。”

唐玄宗听了很生气,他责备李汲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点名批评了他的父亲,说他没有给儿子树立好的榜样。最终,李汲因为他的不作为被罢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就会失去机会和成就。这条成语也成为了后来人们常用的警句,用来形容那些不思进取的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成语不仅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国家或民族。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例如,中国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停滞不前,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取,不断开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逐渐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语“得过且过”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四个字,但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却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