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死于何地 杨贵妃为什么不是皇后 杨贵妃封后之谜

目录导航:

  1. 杨贵妃死于何地
  2. 西施的生死之谜:被越夫人绑石沉江?是真的吗?http://lishigushi.com.cn/gushi/minjinagushi/553.html
杨贵妃死于何地

杨贵妃原来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唐玄宗原来特别宠爱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武惠妃死后,郁郁寡欢的唐玄宗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媳妇杨氏端庄秀丽,更有几分武惠妃的模样,就受令杨氏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马嵬驿,即马嵬坡,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距西安咸阳机场约39公里,距西安北站约53公里。那里有杨贵妃的墓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唐玄宗回銮后要改葬杨贵妃,却不公开迁葬,而私下派人掘坟,结果“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怎么也找不到“尸体”,却偏偏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

但还有一个说法是杨贵妃死在佛堂里。还有人认为当时奉命处死杨贵妃的陈玄礼,见到杨贵妃的美貌不忍心杀她,就和高力士联手,让一个宫女做了替死鬼,而辗转的把杨贵妃送到了日本。在日本京都御庙泉涌寺,有“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着“杨贵妃观音”木像。在安倍晋三的老家三口县的二尊寺,有一座杨贵妃的墓。

在日本最最受崇拜的两个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个就是杨贵妃。日本人相信,杨贵妃并没有死,在中国马嵬坡被赐死的只是杨贵妃的一个丫鬟,而杨贵妃却被人护送着到了日本,并在日本有了后代。日本著名的演员山口百惠就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人。


杨贵妃的死本来在历史让应该能够确定的,她的尸体唐玄宗和高力士都曾经验看过。而日本人却坚持相认为杨贵妃最终到了日本。这也是一个迷呀!

更多见解敬请留念,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这个问题非答不可了,因为我非常喜欢唐朝,所以看见题主问杨贵妃死在那里的问题就马上想起了这首为杨贵妃所著的流传千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美的诗词之一的《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看着这么漂亮的文字与意境自然而然的不由得说说这个被誉为四大美女之首的杨贵妃,杨贵妃本名杨玉环,于唐开元七年农历六月初一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她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上国柱,礼部尚书,唐朝初年被李世民所杀,她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她跟着她爸在四川蜀地长大,她的皮肤从小就很好,蜀地山水养人,所以蜀地自古以来就出美女,杨玉环就更是如此,不但皮肤好,随着慢慢长大人也越来越漂亮,并且她跟着她爸爸学习琴棋书画,弹奏各种乐器,学习各种舞蹈,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琵芭,如此一来,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加上天生丽质,肤若凝脂,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小小年纪的杨玉环远远超过其他人而显得更加漂亮。







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父亲去世,然后她只有跟着她叔叔杨玄珪到了洛阳并且安心的在这里依然想以前一样每天弹琴跳舞,读书习字,慢慢的长大,由于她叔叔是朝廷官员,所以平常在家里来往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朝廷官员,一时间大家都知道杨玄珪家里来了一个知书达礼,姿色绝代的姑娘,就连咸宜公主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子,并且想与她成为朋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闺蜜。

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正是她自己邻家有女初长成的时候却公主大婚,邀请了她去参加咸宜公主的婚礼,结果在婚礼上被公主的弟弟寿王李瑁看上,李瑁为了得到杨玉环急急忙忙去求自己的母亲武慧妃,求武慧妃去给自己的老爸唐玄宗说,让他把杨玉环赐给自己,结果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根本就不知道杨玉环是谁,面都没见就直接下诏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要唐玄宗自己扪心自问他自己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相信唐玄宗的回答应该是,后悔在没有见面就将杨玉环赐婚给寿王李瑁做了寿王妃,这就是他一辈子最遗憾与后悔的事情。因为为了这个女人,唐玄宗失去太多了,如果等唐玄宗能见了杨玉环再做决定,那么应该会拒绝赐婚然后直接将杨玉环拉进后宫,虽然说肯定会有人不满,但总比为了得到杨玉环活活的将杨玉环从李瑁身边带走之外,让杨玉环出家再下诏迎进后宫这样的做法要好得多,而且自己也不会永远背上夺子之妻的恶名而不得翻身。

杨玉环嫁给李瑁后还算过得不错,但是正在她因为嫁给了李瑁而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时候武慧妃死了,在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杨玉环18岁的时候武慧妃死了,这下唐玄宗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就在此时有大臣看出来唐玄宗因为心爱的女人死了,很难过又是感觉很孤独,本着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主忧臣辱进而为皇上分忧的精神上奏说“寿王妃杨玉环资质天挺,宜充掖庭”。




结果唐玄宗将杨玉环召来一看,当时差点没当着大家的面给自己几个大嘴巴,杨玉环当真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那种女人,这样一来二去,唐玄宗想要得到杨玉环,但是又是自己的儿媳,自己要这样做了,天下人要被笑死!于情不容,于理更加不容,中原王朝向来都是以礼治天下,唐朝更是如此,自己只能名正言顺的让杨玉环做自己的女人,除此之外别无二路。

唐玄宗天天为这件事焦头烂额,忧心忡忡不思朝政,手下的大臣见自己的皇帝为此事如此忧虑就献言让杨玉环出家然后再召进后宫就没人说闲话了,于是杨玉环以为窦太后祈福这个理由出家当了一名女道士名叫“太真”。

杨玉环出家五年后被唐玄宗召唤回宫册封为贵妃的同时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人赐婚给寿王李瑁并封为寿王妃来平惜自己儿子李瑁算是补偿自己带走了儿子的老婆,李瑁完全没有办法,并且也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所以只能咬碎钢牙,忍气吞声对此事也就默认了,算自己倒霉。

将一切办好之后,唐玄宗越看越觉得杨贵妃好看,并且慢慢的就专宠杨贵妃一个人,后宫佳丽三千,但玄宗独宠一人,在唐玄宗心里杨贵妃简直在他心目中属于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一来其他的嫔妃就被唐玄宗冷落在后宫。

杨贵妃得到玄宗的专宠之后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三个姐妹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并且这三人能随时进入皇宫,她的叔叔被封齐国公,她的妈妈被封凉国夫人,最后就连她那个流氓表哥杨国忠都被封为鸿胪卿,并且除了以上封赏还有数量巨大的钱作为胭脂水粉的钱送给她们,并且大修房屋,每个人都送了很大的宅子,史书上说“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由此可见杨家众人在当时权势滔天达到顶峰是什么样子。

靠着杨贵妃的枕头风,杨国忠步步高升,竟然几年时间当了大唐的国相,说起来当官也没什么,但是杨国忠这种人做了做事都不行,说起杨氏祖籍蒲州永乐,杨国忠的父亲是当地的小吏,他的母亲张氏则名不见经传。虽说,杨国忠的父母声名不显,但是,他的舅舅张易之来头不小。张易之虽然不是达官显贵,但是,他是武则天身边的男宠。与薛怀义等男宠一样,张易之是武周时期的风云人物。杨国忠从小耳晕目染,好的一点没学会,坏事学全了,在朝堂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廷,随意整了害人,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一时间求着他帮忙升官发财的,送钱行贿的,每天都有许多人拿着银子到他家,非常热闹,有人弹劾他,但是每次看在杨贵妃的面上唐玄宗对于弹劾一概置之不理,再后来唐玄宗为了安抚安禄山居然答应安禄山将杨玉环让为干妈,其实这两个男人说穿了都是在利用她一个利用她笼络人心。一个则利用她上位。可笑的是安绿山以为认了杨贵妃就没人怀疑他要造反而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而唐玄宗更傻以为这样之后,就笼络到安绿山的人心了,结果非常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天宝十四年,就在杨玉环进宫十年的日子,安禄山发动了叛变,史称之为“安史之乱”,三镇节度使安律山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由悍然起兵直捣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想逃到四川,结果半路上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因为不满杨国忠不学无术激得安绿山史思明二人以杨国忠为奸相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于是当晚就在马嵬坡发生哗变乱刀砍死了杨国忠,然后请求唐玄宗将杨玉环赐死,因为在禁卫军乃至于天下人都认为杨贵妃如果不推荐杨国忠当官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并且因为杨贵妃导致唐玄宗不思朝政,不管百姓,完全就是类似于妲己一样的女人,所以尽管唐玄宗对禁卫军说叫大家死了杨国忠就算了,杨贵妃是朕的爱妃,请你们饶过她,尽管唐玄宗一再求情,但禁卫军回说,杨贵妃是霍乱的根源没有他大唐王王朝怎么会乱成这样,我们已经杀了她的哥哥,现在不杀她,将来她肯定会报复,我们必须杀,不杀不走了。

近卫军士兵们围着皇帝不肯放松到了这一步,唐玄宗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高力士的建议,赐匹白绫给了贵妃,贵妃跟着高力士到了别处,将三尺白绫往房梁一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绝色佳人终于在马嵬坡,在自己最爱的人面前离开了这个花花世界,也许以后贵妃的一缕香魂会随着风漂到唐玄宗的皇宫,因为她最喜欢的东西全都在那,比如岭南的荔枝,比如爱听的霓裳羽衣曲,比如长恨歌,也许还能够见到那个自己爱过,而且还是爱得让自己去死的那个男人唐玄宗李隆基。

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至于杨贵妃死于何地,历史已经给了公认答案,那就是马嵬驿,马嵬驿是什么地方,不过是一个驿站,它在今天兴平市以西11公里的马嵬坡,至今都有她墓依然保存完好,环绕它周围的还有许多旅游景点,都是以唐韵讲述这个可悲的历史,所以这块地方有很浓重的唐朝味道,虽然没有太多唐代可以称的上的代表古迹,可是却在历代是不断的修缮,时至今日也建了不少代表当地特色的独特风光,尽而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走进那个仿古的庭院有围绕杨贵妃墓的漫长走廊,里面有许多历代铭刻的碑文,都是文人墨客留下的,像白居易,李商隐等感伤这位不平凡的女人。

正中则是青砖彻垒而成的墓冢,前面有醒目的唐玄宗贵妃杨氏墓,汉白玉杨贵妃雕像显而可见,种种例子可以说明它是杨贵妃最终葬身之所不假。就连时间太过于接近的唐代诗人温庭筠写了一首著名的《马嵬驿》就是围绕马嵬驿之变来述事的,把唐玄宗逃亡蜀地讲成了周穆王西游昆仑,还把他比喻为陈后主,汉皇,贵妃埋血生成碧草,空留长恨。

与其更出名的白居易《长恨歌》也是认可的,用夸浮的手段描写了她的一生,夸其很美,美得不可方物,一瞥一笑,美出天际,尤其那舞姿更是妖娆不论怎样如美丽的线条,这可把志趣相投的唐玄宗给乐坏了,抱的美人归,同乐华清池,日夜沉浸在美声乐谱中。皇帝为了博得美人心,昼夜星驰将荔枝从岭南往过运,就是为了保持新鲜。宫廷内请了各界名人学士,品茶饮酒,手舞足蹈,这里也成就了两个人物一个大诗人李白,另一个则是祸乱之首安禄山。这个安禄山一向被成为贵妃的干儿子,傻样装得连皇帝和贵妃都对其嘲弄不止,却背后慢慢将帝国带向灾难边缘,因此到后来就有皇帝逃亡贵妃殒命这一步。

唐玄宗本来是一个英明之主,是他将大唐带向了第三个盛世,是继唐太宗,武则天继续发展的结果,他将大唐版图尽量维持,尤其是西域,稳住了阿拉伯和吐蕃的威胁,将势力带向了中亚。可等他开元盛世走完了以后帝国就再也不那么完美了,杨贵妃的出现,让他年青的干劲一切消失,开始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这也不得不怪一个安禄山出现。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按照唐朝皇帝一贯逃亡路线,往蜀地方向跑去,也让他后辈僖宗效仿,成了大唐的救命稻草。就在他逃亡路上,停在了一个离长安不远的马嵬驿地方,这次叛乱也就因此拉开了,直接将罪魁祸首指向杨贵妃,认为她才是导致大唐倾覆的主要原因,这也因此有杨贵妃身死于马嵬驿一说。

可也有这样的传闻,认为杨贵妃逃亡了日本,而且马嵬驿之变并不是其灾难的发生,反而成为逃脱的一种机会,替身换走了她,她逃亡了日本山口县,为此她们还拿出证据。然而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毕竟在当时紧张的局势下,叛军已经席卷大半个帝国,唐玄宗那帮子人急得手忙脚乱,哪会有这个闲功夫想这么多,毕竟当时仇恨祸害大唐的杨贵妃大有人在,唐日也没有那么密切,互相也不太了解对方,杨贵妃哪会想到日本,所以那只是一个传闻而已。






感谢邀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

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

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

新旧《唐书》与《通鉴》均对此作了明确记载,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都记述了的经过。

由此可见,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不争之事。 然而,事隔1200多年的今天,不知人们是同情还是倾慕这位绝世佳人,总怀疑她没被缢死。有人认为,高力士系唐玄宗心腹,最善揣摩主子心思。马嵬事变前,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出宫,均是高力士摸透主子心思,“有罪谪出,悔过召还”,让杨贵妃应召回宫的。马嵬事变,杨贵妃被赐死,唐明皇又叫高力士去执行,高力士难免不做手脚,缢时稍轻用力,造成“休克”,即可免除贵妃一死。

有人认为,陈玄礼虽恨杨氏兄妹,但极慕贵妃天姿国色,怜香惜玉,不忍杀害,暗中以侍女代死,让杨贵妃死里逃生。还有人认为,杨贵妃早年修道,深谙“太阴炼形术”,加之她体质异常,即使无人相救,被缢后复活的可能性也很大。《唐阙史》中曾有“解帛而气复来,遂再缢之乃绝”的记载,也说明杨贵妃有缢后复活的可能。 既然杨贵妃未被缢死,民间便传出她诸多逃亡之说:有杨贵妃远走美洲之说,有杨贵妃逃亡日本之说,有杨贵妃隐居北京房山之说,还有杨贵妃终老四川营山太蓬山之说。 那么,杨贵妃在马嵬事变中究竟是死是活呢?


人们可从——— 《长恨歌》中觅隐情 千百年来,描写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惟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才真正道出了其中的隐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专门作了考证。俞先生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以“长恨”为篇名而言,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何必还要假借临邛道士和玉环相会呢?

从《长恨歌》的描写可以看出,杨贵妃并没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十分凄切,唐明皇想救却“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诏旨,是绝不会有的。而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恰有“使人牵之而去”的说法,也说明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人牵去藏于远地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唐玄宗回銮后要改葬杨贵妃,却不公开迁葬,而私下派人掘坟,结果“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怎么也找不到“尸体”,却偏偏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如果杨贵妃真的死了,贵为皇帝的唐玄宗绝不会把这个被尸水浸泡过的香囊成天挂在身上。

《长恨歌》接着又写了唐玄宗托临邛道士杨通幽四处寻访杨贵妃的情景。经过千辛万苦,杨道士终于在蓬莱山找到了杨贵妃。

白居易对此作了精彩描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杨道士果真找到了杨贵妃,连杨贵妃修道时左臂上露出的“太真”二字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杨道士还给唐玄宗带回了两件信物,“唯有旧物表深情,钗留一股钿一扇。”。对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著名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率队到太蓬山实地考察。冯教授认为,从道士找到贵妃,带回信物来看,就清楚地表明,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仍活在人间。

至于《长恨歌》中所指的“蓬莱”,应指的是四川营山的太蓬山。”

经老夫这么多年从小到大的潜心研究,准确的说,杨贵妃应该死在每部杨贵妃电视剧的最后一集,嗯,没错

贵妃当了女道士,终老于道观里。有学者认为:唐玄宗回驾长安后,命人去改葬贵妃,但是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首,后来又派多人去寻找,仍不见。白居易在《长恨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管不见。”此处就有暗示杨贵妃未死之意。

西施的生死之谜:被越夫人绑石沉江?是真的吗?http://lishigushi.com.cn/gushi/minjinagushi/553.html

西施之死有三种说法,但是都没有真实的史料所记载。

1、越灭吴之后,随夫差自杀而亡。

2、吴国灭亡之后,随范蠡归隐田园。(这个比较符合大家的希望,也是流传最广的传闻。)

3、吴灭之后,勾践召西施侍寝,被勾践夫人嫉妒,说他是亡国女,深夜被绑石沉江,杳无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