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爱尔兰的历史概括

目录导航:

  1. 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2.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英国历史概括
  4. 英国文化发展史概括
  5. 爱尔兰是不是和英国属于一个国家
  6. 爱尔兰地图的位置
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哥伦布交换”主要是指原属于新旧世界各地没有联系的疾病、农作物、人口以及观念等,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发生了空间地理上的大转换。

具体而言,例如在农作物方面,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番茄、甘薯、辣椒等作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被大航海贸易传播到了欧洲旧大陆; 而作为地广人稀的新大陆也为旧大陆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促进了旧大陆诸如棉花、大豆等作物在美洲迅速发展。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而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念.

哥伦布大交换对地球上的每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欧洲人也因此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大量的文化流失.在哥伦布到达以前,美洲的人口数不明,但是初估这次的灾害造成了至少50-90%的人口丧生,估计当时死亡1500-1650万人左右.

但是从另一个观点而言,这次的接触替两个半球带来了人口增加和多样的新的玉米品种和牲畜.在当时的探险者将它们带回欧亚大陆之后,玉米、马铃薯和蕃茄便成为当时重要的作物.同样的,欧洲人把花生和木薯引进了南亚和西非,使得当地蓬勃发展并且有大量的人口往陆上定居.

这次物种交换,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外地引入的食物成为人类的主食,并为种植更多农作物而开发新的种植区.

公元1000年之前,马铃薯尚未在南美洲以外地区种植,但18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正是由马铃薯失收造成.另外,自葡萄牙贸易商在16世纪,由美洲引进玉米及木薯进入非洲,取代原有农作物,成为非洲大陆最主要的主食农作物.亚洲亦在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令粮食充足,刺激亚洲人口增长.

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在 2008 年至 2012 年间的第一承诺期,将主要工业 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 6 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5.2%。

减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 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其中,欧盟削减 8%、 美国削减 7%、日本削减 6%、加拿大削减 6%、东欧各国削减 5%至 8%。新西兰、 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 1990 年水平上。

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 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 1990 年分别增加 10%、8%和 1%。而议定书对包括中 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义务。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英国历史概括

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英国文化发展史概括

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馆与美术馆

当今的一代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很幸运,因为英国长期以来在不断地收集艺术品,并将其登录造册。英国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所珍藏、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文物,成为人们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一个举世罕见的宝库。英国的博物馆包括各主要的国家级收藏机构以及约1000个独立的博物馆,其中近800个博物馆由当地政府提供赞助。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机构,几乎各种主要的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同时,其对外展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还包括了来自古埃及、古亚述王国和古希腊的艺术珍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宝库。大英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和展示,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参观向导服务。此外,大英博物馆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顶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去处就是国家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它包括科学博物馆及其在各个区域的分支机构、约克郡的国家铁路博物馆和设于布莱德福特的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同样收藏了大量丰富的艺术品。新建成的苏格兰博物馆致力于收藏与国家历史相关的文物,凭借其富于想象力的展品陈列很快就声名鹊起。苏格兰其它的博物馆都是专题博物馆,其中包括飞行博物馆、服装博物馆、战争博物馆以及农业博物馆等等。位于卡迪夫(CARDIFF)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和北爱尔兰美术馆的藏品中不仅包括各种艺术精品,同时还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区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

英国的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收藏、展示的主题极其丰富,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个为热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机博物馆。

在英国,包括伦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彻斯特、伊普斯威奇、格兰扁和贝尔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运输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同时还展出很多二十世纪的老式汽车。不过,在英国,以令人惊叹不已的航空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数量更多。

媒体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比任何发达国家的都多。全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星期日快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邮报》、《人民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经济学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个月,英日报每周发行总量为1270万份,周日发行量为1400万份。

通讯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闻联合社和AFX新闻有限公司。英国共有5家通过地面发射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即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三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 4)、第五频道(FIVE)和专门针对威尔士地区并使用威尔士语的S4C。此外还有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如天空电视等。

爱尔兰是不是和英国属于一个国家

爱尔兰和英国属于两个国家,不属于英国。

爱尔兰不是英国的,爱尔兰曾长期属于英国,后于1949年独立,它的全称是爱尔兰共和国,拥有翡翠岛国的美誉,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爱尔兰在1921年与英国签订《英爱条约》,签订后爱尔兰北部仍有六郡属于英国,它们就是现在的北爱尔兰。

爱尔兰不是英国的。英国和爱尔兰是两个国家,爱尔兰在历史上长期属于英国,直到1949年爱尔兰才独立。爱尔兰共和国,简称“爱尔兰”,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

爱尔兰共和国,简称“爱尔兰”,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全国绿树成荫,河流纵横。草地遍布,所以又有“绿岛”和“绿宝石”之称。

爱尔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成员国。并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经济发达赢得了“欧洲小虎”的美誉。

英国的简介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亦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拥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属于。说它属于英国是因为它属于英联邦国家,是英联邦共和体的一部分,但英联邦并不是以国家的形态存在的,所以它不属于英国,一个独立的国家。

爱尔兰地图的位置

爱尔兰简介:

爱尔兰共和国国土面积70282平方公里,人口450万(2010年4月),绝大部分为爱尔兰人。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和英语。居民94%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信奉基督教新教等。首都都柏林,人口118.7万。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同英国相望,海岸线长3169公里。

爱尔兰的外形像马铃薯状(包含北爱尔兰),西海岸多为悬崖、丘陵等(最高点为卡朗图厄尔山,海拔1041米),岛内地形比较平缓,多为农田,香农河(RiverShannon)、利河为其主要河流,岛中央河谷地区湖泊、沼泽众多,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2月3.2℃,8月16.2℃。

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

1169年,爱尔兰遭英国入侵;

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

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

1921年12月6日,英被迫允许爱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属英国;

1937年爱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脱离英联邦。

1949年4月18日英承认爱独立,但北部6郡仍属变成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