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里为何没有秦国的公子?

战国时代天下纷争,在这个时代里涌现出了众多风云人物。而在这些风云人物里“战国四公子“则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史记 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由此可见战国四君子们在自己的国家是多么的有影响力。那么为什么当时战国强国秦国却没有出现像“四君子”这样的人物呢?

战国到了中后期时,秦国的国力相对于山东(崤山以东,秦国以崤山为界六国均在其东边)诸国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山东诸国对于秦国的崛起惴惴不安,“战国四君子”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后世人们对“战国四公子”过于追捧,以至于让人们对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如果从个人品质上来看,“战国四君子”扶危济困、仗义疏财是值得人们肯定的,但是作为影响一个国家命运前途的政治人物这是远远不够的。“战国四君子”在自己的国家里招揽门客壮大的只是自己的实力,这对于一个国家尤其国家的国君来说是很不利的。四君子们手握大权、财力雄厚又有自己封地和武装,因此他们和实际的诸侯并没什么差别。四君子们实力的壮大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所在国家力量的削弱,因此后来出现了春申君在楚国专权,孟尝君在齐国据薛地建立国中国的现象。

“战国四公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手下的三千门客。当时四君子们在自己的国家广纳门客扩充实力,不过这些门客们大多都是社会闲散人员真正算得上是人才的屈指可数。北宋名臣王安石在他的作品《读〈孟尝君传〉》中甚至写道:“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将孟尝君的门客全都说成是鸡鸣狗盗之徒,这个显然是以偏概全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门客里的确是没有什么济世之才。

平原君赵胜有门客数千人,在秦国围困邯郸的时候受命向楚国求救。《史记 平原君列传》记载,“(平原君)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平原君在出使楚国时准备挑选二十人随行,而他在数千门客里却只能挑出十九人。后来毛遂向平原君自荐平原君才凑够了二十人,由此可见这些门客大多都是平庸之辈。值得一提的是,平原君挑选的十九人到了楚国没有丝毫的表现,倒是自荐的毛遂替平原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春申君信陵君的门客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的门客里像毛遂、侯生(曾助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样的人并不多,而且毛遂、侯生也只能算是侠义之士并不属于济世之才。四君子手下的门客大多是由社会闲散人员构成,因此他们的门客虽多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实际上的用处。

那么秦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四君子”的人物呢?这里的答案还要从商鞅变法说起。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并没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因此秦国的公子不可能在秦国招纳到三千门客。为什么秦国没有那么多的社会闲散人员呢?《商君书 垦令第二》记载,“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姦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国变法,通过抑制商业、娱乐活动迫使社会闲散人员从事农业活动。因此当时几乎所有的秦国百姓都只能忙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开荒耕种,另一件事就是参军打仗。

秦国的军队到了战国中后期为何被成为”虎狼之师“,这也要归功于商鞅变法。《商君书 农战第二》记载,”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从一空而得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废除了当时盛行世袭官爵的制度以“耕战”来评定军功,这种军功制度极大地削弱了秦国贵族的实力。秦国的公子们并没有战国四公子那样大的权势,他们如果不立军功甚至连自己家族的爵位都难以自保。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成为了一个君主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秦国的公子们已经不可能像战国四公子那样在秦国掀起风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