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揭秘陶渊明的儿子是谁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才华横溢,受后人敬仰。可是他的儿子却没有一个是成才的,完全没有继承到陶渊明的文采学识。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一生碌碌无为,没有任何成就。

陶渊明与儿子

陶渊明与儿子

根据陶渊明的《责子》一诗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对求学都不感兴趣。可悲的是,五个儿子之中,还有三个是痴傻患儿。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懒惰”被陶渊明用夸张手法描写,说是世上无人能及,已经到达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境界。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双生子陶雍份、陶端佚和小儿子陶通佟先天智力低下,是弱智儿。诗中描写双胞胎都十三岁了还不会识数算数,简单的加减法也完全不懂;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到头来只会念“梨”、“栗”,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陶渊明对他的儿子们都非常失望。

家境贫困、仕途没落、儿子不才,时运不济的陶渊明面对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依然能悠然自在,喝酒赋诗。诗句中也少有颓废抱怨之气,始终坚定自己的追求,不怨天尤人。这种博大的胸怀、看淡人间世事的胸襟是无人能及的。

纵观陶渊明生平仕途之路

陶渊明仕途生涯历经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他先后担任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陶渊明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仍能在纷扰诱惑的仕途上坚持自我。

陶渊明

陶渊明仕途

陶渊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响。陶氏一族自陶渊明曾祖父就是东晋威望显赫的开国元老,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建立军功无数,官职越做越大,后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外祖父和父亲皆担任过太守职位,陶氏一族风光无限。陶渊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风范的熏陶,又勤奋学习诗书礼仪,小小年纪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济世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