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失败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演变

  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失败输的彻彻底底,这次的惨败无疑让国民党失去抵抗的机会。而国民党内部矛盾也进一步升级。当然,淮海战役的失败也取决国民党政治内讧,那么是什么内讧?导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失败?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一起去了解下吧。  

蒋介石与桂系的矛盾

  蒋介石与桂系的矛盾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败局已定,而国共双方在中原地区的决战已经迫在眉睫。当时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分别由徐州“剿总”的刘峙和华中“剿总”的白崇禧指挥,互相协同很困难。刘峙虽然是忠于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但昏庸无能,难当大任。而桂系的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和国民党军总参谋长的顾祝同决定向蒋介石推荐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所辖部队。何应钦虽然是黄埔系的元老,但蒋介石宠信陈诚而对何应钦有所疑忌,因此何应钦和白崇禧又互相拉拢。10月23日,由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向蒋介石请示是否可以让白崇禧暂时统一指挥两大“剿总”的部队,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并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10月30日,白崇禧到南京国防部开会,满口答应统一指挥,并主动提出调桂系的主力兵团第三兵团随十二兵团加入徐蚌战场。次日白崇禧突然变卦,坚决不肯统一指挥了。因为30日晚上白崇禧和李宗仁交换了意见。李、白二人认为蒋介石无非是想利用他们的军队阻止解放军进攻,维持其统治,这与桂系一直想取蒋而代之的夙愿是相违背的。而且徐蚌战场的态势对国民党军极为不利,一旦会战失败,白崇禧就要负责。因此白崇禧决定在汉口静观风向,坐收渔翁之利。

  在淮海战役前后,白崇禧还极力阻止蒋介石从华中地区调兵增援淮海战场。在战役第二阶段,从华中增援徐蚌战场的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而此时国民党军在其他地区已经无兵可调,蒋介石于是电令白崇禧调桂系的第三兵团去解围,白崇禧坚决不同意。蒋介石无奈,只好电令他的嫡系将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让其调所辖的驻鄂西的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八军立即开赴武汉,候船东下。白崇禧在极力劝阻宋希濂无效的情况下,不让先到达汉口的二十八军走,后经顾祝同亲自打电话疏通才放行。二十军到达汉口后,白崇禧又利用该部队多为四川人不愿意东调的情况,再次从中作梗。当第二军到达武汉、准备上船时,白崇禧竟然派部队把船只看管起来,蒋介石于是亲自打电话给白崇禧,但毫无结果。白崇禧命令第二军开回原防地。而先调走的二十八军和二十军由于白崇禧的拖延,还没来得及参战,淮海战役就结束了。

  对于白崇禧和新桂系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多年以后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李宗仁、白崇禧“他们的目的是希望蒋介石直属部队被打垮,剩下的就是他们的部队了,所以他们的居心实在可恨”。   

蒋介石排挤杂牌军

  蒋介石排挤杂牌军

  由于蒋介石及其嫡系历来对杂牌军采取排挤、分化瓦解为主的政策,导致参加淮海战役的国民党杂牌部队纷纷起义、投诚,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但是,那些没有倒向解放军的国民党杂牌部队,仍然与蒋介石及其嫡系部队离心离德。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于11月9日在碾庄圩被围,黄百韬决定转移到靠近徐州的八义集等待救援,但该兵团主力部队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则力主就地固守,黄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原来的计划。因为六十四军是广东系统的地方部队,刘镇湘为了就近救援在窑湾镇被围的同属广东系统的六十三军,竟置整个兵团的安危于不顾。而且认为:“自己可能因此扩充势力。”决战在即,还在计较派系和个人的私利,结果断送了黄百韬兵团最后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