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这么看不惯包拯

  包拯是中国古代史上出了名的为官清正廉洁的包青天,其大名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社会上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最杰出的政治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与包拯两人年龄差不多,包拯大了8岁,包拯仁宗天圣五年(1027)考取进士,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按理说,两位北宋巨人本应惺惺相惜。其实不然,欧阳修根本就看不惯包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庆历新政”期间,参知政事范仲淹锐意改革,把一些碌碌无为的人赶出了公务员队伍,提拔了一批精明强干、年富力强的人。这种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顿,引起以王拱宸为首的御史台保守派的抵制。包拯正因为王拱宸的推荐,才从肇庆端州调进御史台,受到王拱宸的影响,曾先后两次出面向宋仁宗上章《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欧阳修当时身为谏官,又是“庆历新政”改革的支持者,对包拯的这种做法极为不满。公元1051年,包拯也意识到了“庆历新政”的好处,为此他又专门奏了一章《请录用杨等》。包拯的这次上章被宋仁宗采纳,一批改革者官复原职。由于这次上奏,欧阳修对包拯还是有了一定的好感,把他当成是“部分可团结”中的一员。

  后来,因为荐人不当,包拯被贬到了池州任知州。嘉祐元年(1056)春夏之交,黄淮一带水灾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写了封奏章认为,天灾不可免,关键在人为。现在朝中有一批庸官昏官,无所作为,应多选贤臣辅佐君王。欧阳修提议,池州的知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包拯得到了欧阳修的推荐,以龙图阁学士权兼开封知府。

  开封府就在天子脚下,城内皇亲国戚一大把,以包大人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严正执法,涉及皇亲国戚也同样处治。连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包拯都不放过,结果把王公贵族都得罪了,他们纷纷向朝廷诉苦,说包拯简直是“包阎王”。包拯的这种做法连欧阳修也看不下去了,为了维护开封的稳定,仁宗皇帝在宰相富弼和韩琦建议下,让欧阳修顶替包拯,官职和包拯一样,也是龙图阁学士权兼开封知府。欧阳修上任之后,无外乎就是开开反腐败、打击违法犯罪等会议,真正执行起来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皇亲国戚们自然高兴了,为此还打立了“包严”“欧宽”的牌坊。欧阳修与包拯因为执政理念不同产生了分歧。

  欧阳修与包拯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三司使案。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却因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主管国家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这件事后不久,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张方平因此被免去了三司使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