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介绍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AC1368-AC1644

明朝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政制度,从而使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繁,剥削惨重,崇祯初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为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明残余势力曾在江南建立过短期的政权,史称南明。
 


1元末民变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在颖州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起义于濠州。出身贫苦的朱元璋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1355年郭子兴死后,由于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起义军就由朱元璋领导。李善长见朱元璋的队伍军纪好,就前来投靠,留他在身边,出谋划策,向朱元璋出说了平定天下的方略。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然后他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招集贤能的武将谋士,刘基、宋濂等都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

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四处征战,附近的元军据点被他依次攻占。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他们都割地称王,各霸一方。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天,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洪都(江西南昌)。朱元璋亲自率领大军援救。两军船队在鄱阳湖相遇,展开了一场为期36天的鄱阳湖大战。最后陈友谅战死,全军瓦解,朱元璋乘胜攻取武昌。

消灭了陈友谅,南方群雄之中再也没有敢和朱元璋争锋的了,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他即了吴王位。接着朱元璋攻灭了张士诚,不久方国珍也不战而降,这就奠定了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基础。此后,他依靠江南雄厚的财力,倚仗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强大军队,南征北伐,取得了节节胜利。

2大明开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设官分职,封赏文武百官,开始了明王朝的统治。

随后又派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残元。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洪武元年,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内蒙古多伦西北)。元大都的陷落,标志着元朝统治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明太祖的最后胜利。元王朝在各地的残存力量和元末起义中建立起来的诸多割据政权,都在威胁着明朝的统治。为此,明太祖称帝后,在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同时,秣马厉兵,南征北战,经过20年之久,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3洪武之治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建立健全各种政治制度,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还制定酷刑,严惩贪官污吏。后罢中书省及丞相,皇帝总揽大权,使封建中央集权更加集中和强化。朱元璋可称为封建社会里有所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开创了“洪武之治”。

政治
政治上,朱元璋大肆分封子嗣和开国文臣武将。从洪武二年到洪武三年起,朱元璋先后分封25个儿子和1个从孙为王,其中一部分还授以兵权。同时,朱元璋在奉天殿举行仪式,大封功臣。封子为王驻守各地对明初统治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为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分封子嗣和功臣之后,朱元璋于洪武八年(1375)十月,还在地方设置指挥使司。朱元璋下令,改行省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共改投13个都司和2个行都司,之后又有增补。都司隶属大都督府,都司设都指挥使一人及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掌管一方的军政,并负责本司的练兵、屯田、军器、漕运、备御等事务。遇有战事时,所有官兵都可被征调出征,平日则可散归各本部。

为了监视不法勋贵,朱元璋还建立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锦衣卫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的权力,实际上是明朝设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极为残酷,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废除了锦衣狱。

朱元璋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还打击贪污和清理权臣,最著名的有四大案,人称明初四大案。即:“空印案”、户部侍郎郭桓的贪污案,此两案虽为惩贪杜弊而起,但株连甚多。影响最大的是丞相胡惟庸案和大将军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共杀5万余人,内中公、侯近40人。经过这场大屠杀,皇权的直接威胁固然暂时消除了,但一代开国功臣也被诛戮殆尽。

军事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洪武七年(1374)重定兵卫之政时,以5600人为一卫,下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由10个百户所组成。百户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编制,共112人,设2个总旗,10个小旗,进行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卫所,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卫,65个守卫千户所。全国共有180余万军队。

经济
洪武八年(1375)三月,朱元璋下令印制“大明宝钞”在民间通行。洪武初,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为鼓铸的铜钱“洪武通宝”。然而,明朝初期极端缺乏铜料,铜质货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朱元璋借鉴元代实行的纸币制度,印制“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明朝宝钞共分六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

文化
洪武二年(1369)十月,朱元璋下诏命令地方郡县设立学校,并明确规定了府、州、县学的规模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年资久的,可定期保送到京城国子监深造,也可参加科举获取功名。1375年,又设社学以教授民间子弟。京城的学校即为国子学(1382年改为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其学生叫监生,多为官僚、地主的子弟,主修“四书”、“五经”及典章、律诰等,结业后可直接做官。

洪武三年(1370)五月,因国家急需人才,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于八月设科取士。明代科兴考试分文武二科,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京师会试考中者有资格参加殿试。三年一大考,殿试由皇帝亲自把关,殿试及格而被录取的通称进士。凡考中进士者,即可授官。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武科试士则以技勇为重,所考内容因时局要求而变化。六年一大考,考中头名称武状元。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置僧录、道录二司,在外府州县设置僧纲、道纪等地方分支机构。所有僧、道官员都是挑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寺观僧、道人数,也由僧录、道录二司送交政府存册。同时,政府赐给僧院、道观大量田地及佃户,以备僧道使用,并免除寺院所有田赋徭役。以后的明代诸帝多受朱元璋的影响,形成了明宫好佛道之风


4建文改制
从建文元年(1399)到宣德十年(1435)的30多年中,明代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四朝,经过增建机构、完善制度、迁都北京、开发边疆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强盛。但另一方面在号称“宇内富庶”、“天下太平”的明代初年,已经在“富庶”、“太平”的背后,潜伏着深深的不可克服的政治危机。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以第二年(1399)为建文元年。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建文帝首先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省刑减狱;均江浙田赋;调整政府官僚机构。尤其是后者,建文帝在位期间始终没有间断过,调整涉及到官制的许多方面。建文改制虽仅进行了4年,但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明朝史学家朱鹭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

5靖难之役

建文削藩
早在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就与伴读老师黄子澄定削夺诸王权力之计。即位之后,即付诸实践,与齐泰、黄子澄一同策划削藩之策。齐泰认为先从燕王朱棣下手,而黄子澄则认为先从周王朱橚下手。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朱允炆命曹国公李景隆领兵包围开封,将周王逮捕至京,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至云南。随后又以伪造钞币和擅自杀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朱柏,朱柏闻讯,自焚而死。接着召齐王朱榑进京,废为庶人,囚于京师。此后对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亦如法炮制,都削去王爵,废为庶人。解决周、湘、齐、代、岷五王,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可谓雷厉风行。

朱棣夺位
建文元年(1399)七月,当朱允炆准备削夺燕王时,燕王朱棣就公开反叛。五日,燕王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建文帝闻知朱棣在北平举兵反叛,急命年过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大军30万伐燕。从此揭开了明王朝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而告终。

6永乐盛世

政治
1402年六月,燕军进入京城,第二天,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废的诸王便率文武群臣向朱棣上表劝进。六月十七日,在编修杨荣的提示下,朱棣首先拜谒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而后诸王和文武百官备好法驾,奉上宝玺,迎立于道,高呼万岁。朱棣升辇入宫,在奉天殿接受了以兵部尚书茹瑺为首的群臣朝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后宣布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都要革除,又诏令将建文时更定的官制改回洪武旧制。朱棣又两次大封靖难功臣。明成祖在恢复诸王爵禄后暗中开始“削藩”。将边塞诸王迁回内地,减少诸王的撤护卫,同时收回诸王对将帅、卫所军的节制指挥权;重申不许诸王擅役军民吏士的禁令,不许过问地方事务;对犯有过失的诸王,先以书诫谕,继而示以惩罚,最后或废为庶人或加以惩治。这一“削藩”策略较建文帝更稳蔽,步骤实施也更从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酿成祸乱。

永乐元年(1403)将北平改为北京,设北京行部诸衙门,将大宁都司徙至保定。

朱棣登极后,决定起用一批资浅而干练的文臣参预机务。朱棣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同议朝廷机密重务,又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和胡俨同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与解、黄二人一起朝夕侍从左右,作皇帝顾问,称之为内阁。他们分掌文案,综理制诰,内阁制度随之创立。不过,这时的阁臣品秩远在六部尚书之下,仅为五品,而且不设官属,不辖诸司事务。经洪熙、宣德两朝,内阁制度才趋完备。

朱棣登基后恢复了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军事
元朝统治者虽被驱出大都,但明朝的北部安全仍受到极大威胁,自明初至永乐中叶曾发生过几次激烈战争。

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洪武年间,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对称兵拒命的南安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明成祖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文化
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参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的例子,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排,而统之以韵。解缙等奉命而行,于次年十一月编成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不久,朱棣认为所书事物多有遗漏,又命姚广孝、刘季箎现解缙一起重新编辑,又特别命令王景、王达等五人为总裁,邹辑等20人为副总裁,陈济等为都总裁,征调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文学之士为纂修,选善书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缮写,由光禄寺供饮食,共2169人,开馆于文渊阁。同时,又派官员分行天下,搜求遗书,以备收录。历时五年修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装订11095册。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外交
明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出使西洋。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出使西洋共七次,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上满载着金银宝货,销路最好的是丝绸和青瓷碗盘。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苏禄本是一个群岛国,有东王、西王、峒王总理其事。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苏禄国王各率其亲属及随从头目,组成340余人的使团,漂洋过海,长途跋涉,带着珍珠、宝石、玳瑁等物而来。这是苏禄国对郑和使团访问苏禄的回访,也是继渤泥、满刺加国王之后,又一个海外国家首领亲自率领使团来中国访问。在京期间,三王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东王在南归途经德州时,不幸因病去世。成祖命令按照王礼祭葬,在德州为东王营建了壮观的陵墓。永乐十六年(1418)九月一日,成祖亲自为苏禄东王墓碑撰写碑文,对其表示深切的缅怀与悼念之情。

7仁宣之治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仁宗即位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因为他身体肥胖,有足疾,行走不便,不善骑射,为人宽厚仁慈。但朱棣却不太喜欢他的这个以宽厚仁孝出名的长子,他对次子朱高煦印象好,认为很像自己。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棣正式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朱高炽更定科举名额。洪武初年时,科举取士是有定额的。但不久即取消了限制。明仁宗时,朝廷决定重新规定取士名额,阁臣杨士奇奏请分南北取士。洪熙元年(1425),仁宗皇帝正式议定各省乡试取士名额。凡通古博今,端重沉静,年龄在25岁以上者可以应试。此规定尚未实行,仁宗即驾崩。宣宗登基后,诏颁天下,要求各省仍按此规定执行。

可叹的是,朱高炽登基九个月后,便于洪熙元年五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炽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屡遭风险,如履薄冰。但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的斗争并未结束。

宣宗即位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重用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有一次外出返京,看到几个农民正在耕田。他亲自到田间同农民谈话,并接过农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他感慨地对随从诸臣说道:“朕只推了三下犁,就觉得很累。老百姓一年到头劳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修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时,朱瞻基遵照朱高炽的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3个月就把陵墓的工程完成了。朱瞻基带了这个头,以后几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较为俭朴。直到明朝的第11个皇帝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才坏了这个规矩,为自己营建奢华的陵墓。


明宣宗朱瞻基有几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那是在批评一个巡抚时说的。那个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使司官员。朱瞻基认为,国家的赋税有常额,不能养冗官,驳回了他的要求。还有一句是“安民为福”。那是在批评一个工部尚书时说的。那个工部尚书建议修建山西圆果寺的佛塔,好为国家求福。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借修佛塔来“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