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汉级核潜艇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091汉级核潜艇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091汉级核潜艇英文名称:Han-class

  类 型:攻击核潜艇

  所属国家:中国

  研发单位:第一,二,三,四,五,七机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学院,海洋局等许多单位

  91型核潜艇(北约代号“汉”级)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SSN),共五艘,,舷号:401、402、403、404、405(依次称呼为长征1-5号)。首艇(舷号:401)首艇1968年在葫芦岛船厂动工,后几艘下水时间依次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汉级核潜艇都部署在北海舰队

  性能参数

  概观

  舰种攻击核潜艇

  拥有国中国

  代号北约代号:Han-class(汉级)

  设计代号09-i

  制造厂渤海造船厂

  次型093

  数量5(3艘现役、2艘退役)

  服役1974。8

  技术数据

  潜航排水量4500吨(401、402)

  5500吨(403、404、405)

  水上吃水9米

  潜航深度200-300米

  全长90米(401、402)

  98米(403、404、405)

  全宽10米

  动力系统90兆瓦压水反应堆1座

  蒸气涡轮2座(12,000马力)

  水上极速12节

  潜行极速25节

  续航力无限

  乘员75人

  武器装备

  鱼雷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鱼-6/鱼-3型鱼雷

  导弹鹰击-81型反舰导弹

  其他水雷

  研发历程  研制背景

  1959年我国向前苏联请求援助建造核潜艇,但这年来访的赫鲁晓夫不但拒绝了新中国对老大哥的请求,还扔下一句傲慢的话:“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这让毛主席毅然决然地说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言壮语。

  随后中央军委即开始着手组建核潜艇研制小组,并于1960年3月22日成立。由海军政委苏振华担任组长,小组分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我国核潜艇的早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但由于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困难,核潜艇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到1963年中央军委正式明确了核潜艇暂时“下马”的决定,只保留了少部分人员仍从事核潜艇动力、总体等关键项目的研究工作。一直到1965年国家才决定重新“上马”核潜艇工程,并于1965年8月15日由中央专委召开第13次会议,正式部署了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具体计划,核潜艇研制进度才明显加快。

  研制进程

  1966年091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开始,并建造了一个1比1的实体模型。68年5月开始放样,11月开始总体建造并于1970年4月完成了首艇的总体试水。同时陆上模式反应堆也于1970年4月28日安装完毕,并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正式开始试车。7月30日陆上模式堆即达到满功率运行,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陆上模式堆建造成功。同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当天,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胜利下水,开始进行舾装。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开始码头系泊实验,4月底开始向艇上核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生日当天,我国历史性的实现了在核潜艇上以核能发电,随后进行了首艇主机试车,动力装置联调等工作。1971年8月23日7时40分,091型首艇1701(当时舷号,后改为401号)从应急推进电机转换为核动力航行状态,我国首型核动力潜艇开始跨时代的核动力航行。这是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换回来的伟大胜利。1974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入役,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获得成功。第一代核潜艇的制造,提高了我国国防工业研发能力,完善了潜艇制造、修配体系,并为我国研发性能更先进的新型潜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性能改进

  为了改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作战能力,我国于二十世纪90年代对第一代核动力潜艇进行了升级改造,型号命名为091改型。用新设计的综合声呐替换了原有的老型号声呐。新型声呐系统采取了卡尔曼滤波、自适应噪声抵消、最佳线性预测等先进技术,使得新型声呐系统具有鱼雷报警、多目标自动跟踪、低频线谱检测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的水声探测水平。

  091改型潜艇在舷侧也装备了舷侧阵声呐,艇体上相同位置的三条白色避碰线明确的标定了声呐基阵的安装位置,这将显著提高我国潜艇对动目标距离的探测精度,并改善武器系统的跟踪、计算和快速打击能力。同时在武器装备上,也以具备线导与声自导功能的新型鱼三改进型号鱼雷,鱼6热动力线导鱼雷代替了性能落后的早期鱼雷,并为091改型核潜艇装备了鹰击型82潜射反舰导弹,这使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的作战威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海上阅舰式露面的403号艇,曾经创下了水下连续长航90昼夜的辉煌纪录,为中国核潜艇水下最大自持力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该艇的流水孔从原来的长条纵缝形式,改为栅式流水孔与细小纵缝流水孔相结合的模式,可能在进行新式流水孔水动力研究工作。

  093型核潜艇的围壳撇弃了091型官帽样式围壳造型,而采用了西方流派的横截面积小,造型瘦长的机翼剖面状围壳。091型上过于高大的围壳不仅增加潜艇水下航行阻力,影响潜艇最大航速,在潜艇高速回旋下也会让潜艇产生突然的横向滚动影响潜艇的安全。而且面积过大的围壳也提高了潜艇声反射强度。093型潜艇围壳采用了西方流派的机翼剖面状形状后,对改善新型核潜艇水下机动性、快速性、降低水动噪音、削减声发射强度都有很大好处。

  研究成果093新型核潜艇装备的综合声呐与宽孔径低频舷侧阵声呐,技术性能先进,探测距离远,搜索精度高,多目标跟踪能力强。考虑到中国在1997年左右拖曳线列阵声呐就已经装备在国产某型调查船上使用,2004年服役的052B/C新型驱逐舰也装备了拖曳线列阵声呐,093新型核潜艇装备拖曳线列阵声呐的可能性也很高。这些新型水声探测设备的装备使用,必然使中国新型核潜艇的水声探测水平得到大大改善。

  长征1号

  中国的第1艘汉级核潜艇“长征l号”全长为98米,宽10米,水上排水量4500吨,水下排水量为5000吨。“长征1号”由中国渤海造船厂于1967年开始建造,1970年下水,1974年8月竣工。由于后来潜艇发生放射性污染以及反应堆故障,中国对“长征l号”进行了大幅改装,因此“长征1号”的实际汉级攻击型核潜艇服役日期是大幅滞后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长征1号”核潜艇才正式编入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并进入战斗值班。汉级(091型)核潜艇的艇体构造与日本俄罗斯的潜艇颇为相似,采用的都是双壳体结构。潜艇装有世界各国通用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此外还装有潜射型反舰导弹USM YJ-82(C一802),乘员为75名。汉级核潜艇搭载的压水型反应堆输出功率为90兆瓦,相当干12000马力,其水下航度为25节。

  长征2号

  汉级的第2号艇很自然的被命名为“长征2号”,舷号402,也是南渤海造船厂制造。1974年开工,1977年下水,1980年1月竣工。“长征2号”与“长征1号”一样,竣工后进行了大幅改装,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配署给北海舰队。据称,“长征2号”同样出现过放射性污染问题,并且噪音非常大。目前“长征1号”和“长征2号”几乎已处于瘫痪状态,长年停靠在码头。

  长征3号

  汉级核潜艇的第3号艇“长征3号”舷号为403。从“长征3号”开始,中国汉级核潜艇的艇体被加长了8米,达到106米,水下排水量为5550吨。“长征3号”于1980年开始建造,1983年下水,1984年9月服役。因此,从“长征3号”开始的汉级核潜艇实际上应该称为汉级改进型。针对艇体加长了8米这一事实,西方曾经认为这是为了装备潜射型反舰导弹YJ-82的垂直发射装置(VLS)。后来证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推测。“长征3号”与401、402号舰一样,仍然只装备水平发射的鱼雷发射管。那么,中同的汉级核潜艇为什么耍加长8米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之所以加长是为将核反应堆改装成体积更大的型号,动力系统改为新的“核涡轮发电方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噪音问题。中国的汉级核潜艇第1、2号舰主要是通过主涡轮直接驱动螺旋桨,而“长征3号”以后的汉级潜艇加长8米,是为了搭载新型主发电机和电动机。将动力系统改为“核涡轮发电方式”,也就是说通过主蒸汽涡轮驱动发电机发电,通过产生的电能驱动主电动机,然后电动机驱动螺旋桨旋转推动潜艇。这样一来,由于是电子系统控制,潜艇就可以自由地改变螺旋桨旋转速度,从而灵活的变更航速,并且因为没有像减速器一样的齿轮,噪音也可以明显减少。纵观¨前世界上的核潜艇,采用“核涡轮发电方式”的非常少,美英核潜艇全部都是采用通过涡轮直接驱动减速器的方式。惟一例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