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

北平无战事里有个神秘的组织,铁血救国会。它是国民党内的秘密组织,以刷新国民党政治为己任,一手坚决反共,一手坚决反腐,一次革命,两面作战。后来虽然以失败告终,这个组织在这个剧里出面的人格化身是曾可达同志,在反腐失败后,共军即将进城之际,他在机场上最后见了方孟敖一面,就拔枪自裁了。

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

一个出身贫苦,忠诚勤勉的好人,一心为党国效力,想挽狂澜于既倒,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好生感慨。老话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就是说,一个党里有不同政见的派别,或者山头,这是常事,如果没有,反倒不正常。

众所周知,国民党里派系众多,因为它从一开始组建就是各个省的反清组织联合而成的,除了在反清这一点上有共同语言,其它方面则分歧多多。之后虽然屡经改造,但分歧始终存在。直到1924年改组,国民党才总算是更加统一些了,但是好景不长。

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

1926年北伐开始,先是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加入国民党,之后随着北伐陆续胜利,只要是加入北伐军,其高层领导人就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的体系变得原来越庞大,但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却渐渐空心化了。

1924年重组之后的国民党,本身是一个高度革命化的列宁主义政党,意识形态是其核心,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但北伐胜利带来的结果是国民党成分的高度多元化,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也就难以为继了。

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

革命政党必须要靠革命的意识形态,没有革命的意识形态,革命党就没有战斗力而言。也就是说,一个革命政党要保持其战斗力和内部的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活力,党才能保持其革命性,从而保持其革命性。

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复杂性在于,他不仅有各个不同源流的军阀派系,西山会议派和在广东的胡汉民汪精卫联合,即使是在被蒋委员长视为嫡系的国民党内部,也存在多个不同的派系,如改组派、政学系等不同的派系组织,后来又有了CC派、太子派等,内部派系更加复杂。

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

这种内部分化自然会影响到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从1930年代起,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少壮派力量就开始组织了一些自称是为了消除反对蒋委员长的势力、将国民党统一到由蒋委员长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党的秘密组织,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复兴社。

之后演变为军统,抗战胜利后虽然换了牌子,改名叫保密局,但仍然是原来那些人,原来那个组织体系。更重要的是,从诞生到改名,不过十余年间,中统和军统就已变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的接收过程中,以锄奸为名,大肆敛财,声名浪藉,战斗力也大幅下降。

北平无战事:铁血救国会为什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