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谈判:密码被破译而不知

春帆楼本是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红石山下海边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后来突然间名噪天下,载入史册。说起这座楼的成名,皆因在1895年的三四月间,晚清大臣李鸿章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与日本代表在这里谈判,签订《马关条约》以结束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6月,日本先是利用朝鲜的内乱鼓动中国派兵入朝,紧接着日本也派兵入朝,寻衅挑战。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牙山湾外丰岛袭击北洋海军的护航舰只,击沉被雇的英国“高升”号轮船,船上800多名清军官兵殉难,由此引发了中日之间的一场大战。让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始料未及的是,以李鸿章属下的淮军为主力的清军对日作战接连失利,是年11月,清政府担心战争会打到京城,开始考虑与日本议和,于是想到长于外交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便派人去天津与他密商,由此开始了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求和历程。

【遣使被拒,伊藤博文借故中止谈判】

《马关条约》谈判:密码被破译而不知

李鸿章得知朝廷有求和之意,遂考虑从何处着手进行。他认为日本当时在军事上正节节胜利,此时若派大员赴日,会遭到日本人轻慢,不如先派一个“忠实可信”的洋员前往日本,摸清对方的打算。李鸿章推荐了与他相交已久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为出使人选。11月22日,德璀琳登上开往日本的轮船,但到达神户后没过几天,接待他的兵库县知事就向他宣布:因为他是没有正当手续的外国人,不能与伊藤首相会面。德璀琳只得乘船返回天津。尽管德璀琳访日遭拒,但日方总算表示,清廷可派“能充分发挥实效之资格人前来”,表示了同意和谈的意愿。

由于日方拒绝透露媾和条件,清政府只好在不了解对方打算的情况下再次派出使节,宣布派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兵部右侍郎、署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建议在上海谈判。日方不同意,说是已选定广岛为谈判地点。急于求和的清政府只得按日方旨意行事。被选中的两位使节都有丰富的外交经验。1895年1月6日,张荫桓乘船去与邵友濂会合,一到上海就遭到当地报纸的攻击。上海的《新闻报》登出一首《咏张松诗》,指桑骂槐地把他比作《三国演义》中出卖西川的张松:“形容古怪气昂藏,不信斯人总姓张。挈得西川图一幅,插标东去卖刘璋。”反映出当时民间主战拒和的舆论导向。他们在上海等了十几天都不见战况好转,不能再等了——新春时节,张、邵与随员乘英国轮船去日本,1月31日抵达广岛。当时,日军虽取得一连串胜利,但北洋海军的主力还在,陆军中淮系军队受到重创,但湘系军队正源源不断调往东北战场,寻机决战。伊藤博文认为,清政府派资望较低的张、邵为和谈代表,是中国方面不承认失败的表现,估计清政府一时不会接受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看来媾和时机还不成熟。他与外相陆奥宗光商量,最好在检查中方代表的委任状时找个借口拒绝谈判。第二天,伊藤博文不顾起码的外交礼节,在咆哮谩骂了一阵后宣布,因“两贵使之委任状甚不完备”,中止谈判。会谈破裂后,张、邵准备等候国内指示,决定行止。日方竟发出逐客令,称广岛是大本营所在的军事重地,敌国人员不能滞留,迫使他们于2月4日去长崎等候……2月12日,备受挫辱的张、邵一行在长崎码头登船回国。

【慈禧躲入后宫,李鸿章赴日】

《马关条约》谈判:密码被破译而不知

那么,日方到底想要清政府派什么人来呢?伊藤博文在广岛曾提醒中国代表团的随员伍廷芳:“贵国何不添派恭亲王(奕?)或李中堂(李鸿章)同来会议,郑重其事。”这时日军已占据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更为迫切。她亲自出面召集枢臣会议,决定谈判人选。奕?是皇亲贵戚,自然不能去承担这样屈辱的使命。李鸿章就成了唯一的谈判人选。2月13日,清政府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得悉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2月17日,日本政府提出了苛刻的和谈条件:“中国除支付军事赔偿金、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外,并由于战争的结果,须割让土地。”2月22日,李鸿章奉召来京参加御前会议,讨论日本的和谈条件。看到事情棘手,慈禧称病躲入后宫,由光绪皇帝与各重臣讨论对策。光绪的态度是坚拒日本的割地要求,户部尚书翁同龢主张宁可多赔钱也不割地。庆亲王奕劻等认为,不割地就不能结束战争,为保住京城不惜割地。李鸿章则表示不敢承担割地的责任,“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这样的表白连翁同龢听了也觉得他“语甚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