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分层说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第三世界,属于诸夏同盟的有:宋国,鲁国,卫国,吴国,燕国;属于楚国一方的有:蔡国,陈国;郑国则在两边不停摇摆,目前暂时投入了晋国怀抱。

数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分层说

宋国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在周代是个独特的国家,作为殷商王子微子启的封国,一方面地位超群,被周王给予“二王三恪”的待遇,是当时唯一确定的公爵国。宋国人经常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不是周王的臣子,而是周王的“宾客”,并以此为借口逃避霸主要求的服役钱粮。另一方面,西周春秋的中国处于血亲宗法时代,在一大群姬姓国家的包围下,这个前朝遗孽无疑是个另类,这种歧视到战国时达到顶峰,宋国人经常在各种滑稽寓言里以丑角身份出场,末代的国君宋康王也被比喻成暴虐的商纣王再世而被灭掉。宋国也是孔子的母国,他的七世祖孔父嘉在内乱中被杀,宗族逃到了邻近的鲁国避难,以孔为氏,所以孔子才感叹自己说到底还是个“殷人”啊。宋国还是晋国阵营里最稳固最可靠的一员,不同于郑国的左右摇摆,宋国从始至终都想靠拢晋国,或许是因为宋襄公被楚国狠狠羞辱的记忆,也许是自视甚高看不上“南蛮”,总之在楚国眼里,宋国是那根最难啃动的骨头。

鲁国是周公旦的后裔,都城在今天山东曲阜,和齐国隔着一座泰山,春秋初期,鲁国的实力和齐国本来是不相上下的,慢慢地却被这个邻居越拉越远,还经常挨欺负。好在晋国崛起后,鲁国君臣有了指望,鲁侯在朝见理论上平级的晋侯时(公是诸侯在国内的尊称,实际的爵位又各有不同,如宋国是公,晋国鲁国齐国是侯,秦国郑国吴国是伯),还可耻地行了“籍首”礼,即下跪磕头,哭诉着希望晋国能约束好霸道的齐国。鲁国的特点是古板的礼制,奸猾投机的外交,被三桓架空的国君,以及倒霉的运气。公元前551年,《左传》里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诞生,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大力士叔梁纥。

卫国夹在晋国齐国之间,境遇和鲁国相似,都必须借助晋国的力量保护自己。卫国曾是西周最重要的封国,它继承了富庶的殷商王畿,翻开《尚书》,西周初期的八篇诰令里,就有三篇是宣读给卫国的,可见其重要性。春秋前期,中原遭到了戎狄入侵,卫国的国君卫献公整天只会把玩鹤鸟,不修武备,兵临城下才发动国人披甲上阵,遭到拒绝,他们说:“鹤平时不是有爵有禄地位很高么?你去派鹤作战不就行了,要我们做什么?”无奈的卫献公驾车出城作战,一败涂地,卫国旧都被攻破,残余的人口才五千多人,虽然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迁都,但元气大伤,沦为三等国家。

数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分层说

吴国是新崛起的南方黑马,这家周室子孙自打去了南方江淮之地,就杳无音信几百年,和北方的亲戚们再见面时已经把周礼丢得差不多了。吴国被当地土著越人同化,剪短头发,在身上纹身,雕面,涂黑牙齿,裸身赤脚,吃着稻米,喝着鱼羹,俨然另一个民族。晋国在和楚国争霸不利的局面下,开始联络扶持吴国,让楚国在脚边又多了一个凶狠的敌人。

雄霸春秋战国的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

迷人的宣太后通过日日夜夜的欢娱,软化了义渠王复兴帝国的野心,而英俊骁勇的年轻国王也使这位年轻守寡的太后心动不已,最后她竟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