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越军飞行员是如何劫专机投奔中国?(3)

  从越南方面看,当时的越军呢?他们的军队整整打了一百年战争,二战以后,打败了法国、美国(固然有中国等的支持),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战斗人员和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高,装备也比中国军队好。这是真的,因为他们当时打败美军后,缴获了很多美军的精良装备。但就中国此前对它的援助来看,在援越抗美时越南得到了中国支援的很多装备,中国对越的军援是巨大而无私的,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新生产出的大型武器装备,许多都供应了越南,中国人(和)民解放军换装需要的坦克和一部分大口径火炮都很少得到补充,储备数量也很少。许多新型装备研制成功后,人(和)民解放军常常尚没有配备使用,就优先大量向越南提供,以保证越南抗美救国之急需。中国对越军援的无私性还表现在:当越南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人(和)民解放军不仅动用库存,甚至抽调现役装备满足越南的急需。1975年5月1日,越南南方完全解放。由于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减少、停止了对越军支援。但中国援建的鱼雷快艇修理厂、轻重机枪厂、高射机枪厂以及枪械厂扩建、枪弹厂扩建等工程仍在继续进行中,其后来产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也是难以估量的。战争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越南人是吃着中国的大米,穿着中国的衣服,用中国的枪支大炮,反过来打中国人。

  当时,越南宣称自己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就是说他们认为,除了美国,苏联,就是它了。的确,在人员素质、装备、士气等方面,越军要略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况且,当时他们还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从国际形势上看,妨碍中国打击越南的,不是国际舆论,主要是苏联牵制了中国。70年代,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苏联扶越反华,牵制中国,把越南当作南北夹击中国的一个棋子,苏越签订了《苏越合作条约》。战争前,苏联一再叫嚣:"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决不会坐视不理",为越南人壮胆、打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不时恐吓,随时有入侵的可能,中国很怕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那样的话,中国将很被动,很艰难。战争期间,苏联的航空母舰"明斯克"号以"访问"越南港口的名义,抵达越南,并"借道"中国南海,威胁中国,舰上的飞机随时待命起飞,准备袭击中国的军队及物资集结地,舰上的导弹一度对准中国。在北部边境,苏联加大了威胁的力度。所以,在对越作战的前、战时,中国都得把主要的精锐部队防守北边,毕竟这只北极熊比小越南要厉害很多,苏联很大程度吸引了中国军队的注意力,使它不能够全副精神对付越南。中国军队虽然庞大,却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教训一下这个捣乱的小孩子的时候,但又担心这个孩子的父母会来帮孩子,反过来打自己。在一边和越南开战的同时,中央军委命令,华北、东北、西北的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抵御苏联入侵。苏联虽然没动手,但拖住了中国的手脚。

越南战争-历史网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和)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