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羲之字体(2)

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仅以横画来讲,就有顺锋、逆锋、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长有短,有直有斜,可谓是尽显变化。最能展现,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功力淋漓尽致被发挥出来的就属“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了。该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余,随性而发顺势写出来的旷世奇书。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后也无法刻意写出这样的佳作出来饿了。《兰亭序》真迹被王家后人当作传家宝传承了近两百年之后,几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将其从智果处购回,被其视作珍宝。现今的《兰亭序》临摹本就是从唐太宗那里传下来的。至于真迹本身,据说是随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内。’

王羲之寒切帖简介

《寒切帖》比较平和,显得很简洁,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笔画也没有过多的转折,虽然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融汇了高度的概括,有韵味十足的作用。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虽然字体简化,没有平时作品的那份豪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笔一划都彰显了丰满的气势,整体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但是有的笔画还是保留了王羲之固有的不羁,这样一结合,显得《寒切帖》愈加耐人寻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的故意,这是一种独立的字体,应为其气势磅礴,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就偏向草书,但仍保留了隶书的工整规范,就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感受。王羲之擅长隶书,所以他的书法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字体的影子。

这不是说王羲之不专业,而是他将各种字体融会贯通后,在适合的场景用上适合的字,这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在这篇《寒切帖》中,王羲之将两种字体巧妙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在对字体的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后人也只有在体会当时的背景,或者是作者心境后,才能知晓作者的意图。

这种两者结合的做法是一种创新的手法,作者将草书再创造,为草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晚年的王羲之不再追求一贯的严谨工整,他将思绪放飞到很远很远的郊外,想到自己也许正在和山间的小鸟对话,或者正在和一旁刚盛开的花朵交流。

《寒切帖》带给我们的是新意,是作者的再创作,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关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墨池是民间流传着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曾巩仰慕王羲之的名号,就去看他,写下了《墨池记》这篇文章,来阐明取得很高的成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刻苦学习才能换来。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

说的是在临川郡的东面,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洼的水池,当时王羲之在这里联系书法,整个池水都被他洗毛笔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后他游览各地,陶醉于祖国的山水风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时候,他的书法才渐入佳境,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天赋有多少高。

后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程度没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对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法去形容,而是从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原因落手,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生的本领要是不去加强也会变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并没有完结,作者进一步引申出,除了努力,道德上的修养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被后人敬仰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为官的时候让百姓放心,这样才会有人记得。

所以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平日里多做善事,为他人考虑,那么品德和名声是可以慢慢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