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老皇帝去世后留下的后宫嫔妃结局盘点

在过去那个人治的封建社会,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毕竟历史上就一个武则天,而吕后、慈禧那样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过去的女人来说,能够进宫并且受到皇帝的宠爱,自然就算是人生巅峰了,要是能当上皇后,就更是一步登天,当然这比让皇上喜欢都难。

可是女子的卑微就在于身不由己,真的被皇上喜欢难道就是她们的幸运吗,只能说在皇帝活着的时候是,而皇帝一死,这些人可能就是殉葬的下场了。

中国历史朝代表
当然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做法是不同的。

胡亥:和我的兄弟姐妹去陪我老爹吧再见。

杨广:看上的就娶了呗。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后宫妃嫔到底有多少?

李唐:位份低的感业寺见。

明朝:没生的殉葬,生了的皇后要是讨厌你你也得殉,剩下的养着呗。

清朝:熬到太妃你就赢了,瑾太妃一个妃妾把溥仪亲妈,摄政王嫡福晋骂到自杀还啥事没有你敢信。

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打入冷宫或者遣散,还会有一部分是接收,最著名的传言是曹丕接收曹操的姬妾(虽然曹操没当皇帝,但被追封了就得认。接收后宫不知道真假),最著名的实例就是李治接收武则天。少部分可以留存,有不少是要殉葬的。

其实各个朝代不太一样,咱们简单说一说。

汉代的做法是有子嫔妃随子就藩,著名的薄姬薄太后就是一例,刘邦挂了以后,她跟着代王刘恒就藩,一直活到他的孙子汉景帝在位时的前元二年。吕后对刘邦宠过的妃子下手毫不留情,杀了不少,其中戚姬虽有子刘如意,也没能去成,成了人彘。那些无子的主要居住在永巷即南宫。

守陵。比如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就在成帝死后守陵。下半生孤苦无聊,死后与成帝合葬。

唐代比较开放,无子的出家为尼姑或者道士,有女无子的可以随女居住,也可以回娘家住,当然得新皇发话,娘家接收才行。

后任皇帝接收。这是元朝独有。

明清的嫔妃比较不幸,如果没有生育子女的话,殉葬的可能很大。



清代皇帝去世,后妃不能再住东西六宫,得去紫禁城西北角的宫殿群,当然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吕等,慈宁宫是皇太后的正宫,清朝中期以前这里都很不错,乾隆以前的皇帝都很孝顺,所以这几个地方还举行过大典,但是到了晚清,从道光以后这些地方就不怎么样了。皇太后的例银还有很多,皇太妃太嫔们就缩减了许多例钱,只能自立更生了。

打入冷宫,就在宫里养老。比如满清的皇帝嫔妃。溥仪的自传里,提过很多次吃太妃的小灶。这里的太妃,就是以前皇帝的嫔妃。

因为各种原因,被殉葬的有大把。

据说活人殉葬,商周就开始流行,以后一直没怎么断过。

《史记秦本纪》: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从死者77人,秦始皇崩后,“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按照史记的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没生育过的可能有万人——这个比较可怕,也不知真假。

《汉书》中写到汉武帝时“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这些人当然不全是殉葬,有些守陵,但殉葬的不会在少数。

活着的帝王享受一切,死去的帝王自然不能太落后,所以两汉六朝,隋唐直到宋辽时代,为帝王殉葬的后宫,常有,到了元代死的人更多了。成吉思汗,不但用美女骏马殉葬,就连灵柩经过之处遇到的人,全都要杀死。

朱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直到朱瞻基六任帝王,都流行殉葬。新皇帝上任,会给这些可怜的嫔妃宫女追赠一些头衔,还有表扬,以下嘉奖。即“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朝天女户”。”后宫的女人们,就这样,为活着的帝王服务还不够,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还得跟着去伺候,不但皇帝要活人殉,就是诸侯王,也要让她的女人们殉葬。朱元璋死后,38个妃嫔殉葬。朱元璋逆行倒施,恢复殉葬制度让妃子宫女人殉

著名的《李朝实录》里记录了朱棣死后当殉葬的一个女人韩氏相关的内容,以为佐证,很有画面感的一段内容,咱们一起看一下:“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金黑是韩氏的奶娘,回到朝鲜后回忆如此。

在明英宗朱祁镇遗诏废除殉葬之前,都有嫔妃殉葬。这种可怕的制度,明英宗表示也很害怕,于是他立下遗嘱,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可惜的是禁而不绝,依然有人讲究死后的排场。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她的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都跟着殉葬。顺治帝死后,殉死的妃嫔也有30多个,这些妃嫔们的棺柩跟在顺治帝棺柩后面,和他活着时一样,一同出殡,可以想象那种场面。康熙以后,这种做法,才渐渐消失。但是,真要随着去的(自觉不可能活着的),根本拦不住嘛,新任皇帝不发话,皇太后发话,也一样,想当年那些个小妖精争着宠,现在跟着先皇去呗,倒是那些不太得宠的,或者聪明一点的,可以靠着新皇给的一点残羹剩饭过日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留下的嫔妃,要想成为新皇的后宫,有点难,毕竟不是所有人的都是武则天,也不是所有人的都有勇气接受。当然了,和平年代,皇帝没有变姓,好歹还有一条命,遇到改朝换代,又有深仇大恨,前老板的大小老婆们,路就比较窄了,或许可以给壮烈的死去,最极端的可能会沦为 Guan Ji ,谁让成王败寇呢。


皇帝去世也分好几种情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同朝篡夺,改朝换代,其他情况。

第一种情况,父死子继,属最正常,继位的儿子除了把嫡母和生母奉养起来,安排单独的宫舍居住外,多半还要加封太后,日常问安,有个别强势的太后还要掌握政治权力。其他的就打包送到宫里的一个地方过集体生活,待遇不会多好。也有个别与新皇帝有特殊关系会被封为太妃(如西李),但也有皇帝生母也只是太妃(如宋哲宗生母)。也有接收一些后宫的。

第二种情况,兄终弟及,也属正常但尴尬。新皇帝与旧宫嫔属叔嫂关系。如宋太祖,宋哲宗,明武宗,明熹宗,清穆宗身后皆是如此。一般来说就是皇后移居别宫,加个xx皇后的封号。群妃打包移居。如果没有发生特别的事,前朝皇后也就等死后办一次国葬才有人记起了。然而宋哲宗孟皇后于危难中主持大局(世界以痛吻我我愿回报以歌 孟氏垂帘重建大宋),明熹宗张皇后在城破时奉旨自杀,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第三种情况,皇族篡夺,如金世宗夺海陵王,明成祖靖难,明英宗夺门等。每个情况又不一样。海陵王的皇后还是给俸禄养起来,后来让她回父母家了。明成祖靖难后,建文帝帝后被宣布死亡,另有建文生母吕太后,被降封为皇嫂太子妃,搬到东陵给朱标守墓去了。明英宗夺门后,给景泰皇后留下一条命,出宫还住王府。至于景泰其他嫔妃,英宗让她们给景泰殉葬了。

第四种情况,改朝换代,就比较悲惨了。汉魏这样禅让的就如无大意外还可以随丈夫居住。但像南唐后主这样仓皇辞庙的难免戴绿帽,宋太宗带头造的孽,宋金两代的亡国后妃就多数沦为性奴了。元代北遁之后不清楚,据说有部分也被明将夺取的。到明清两代故妃都能混个温饱(理论上)。

至于第五种,其他情况,其实根本不属同一类,强行归类的。

“李氏、王氏俱明艳,淳熙末,上皇爱之。及崩,宪圣后见二才人,每感愤,孝宗即追告命,许自便。盖非常制云。”

二:出家

及彪亡后,婕妤果入掖庭,后宫咸师宗之。世宗崩,为比丘尼

三:做王太后

元帝崩,(冯氏)为信都太后,与王俱居储元宫。河平中,随王之国。

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

四:守陵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五:殉葬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妃也。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

《国榷》 :唐氏,都督唐兴女也。景泰七年选进宫,八年封皇贵妃,宠幸冠后廷。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日控习以待。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

“贞妃,栋鄂氏,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圣祖追封为皇考贞妃。”

六:接收

上寝疾,加号容华夫人。上崩后,自请言事,亦为炀帝所烝。

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

“年十三为才人”“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上官婉儿墓志铭

七:尊封

(懿靖大贵妃)“顺治九年,世祖加尊封。”

(康惠淑妃)“顺治九年,加尊封”

(淑惠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

“世宗尊为皇考定妃。就养其子履亲王允祹邸。”

“雍正二年,世宗以其(通嫔)婿喀尔喀郡王策棱功,尊封。”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事圣祖为和妃。世宗尊为皇考贵妃。”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妹。事圣祖为贵妃。世宗尊为皇考皇贵妃。”

(纯悫皇贵妃)高宗时,屡加尊为裕皇贵太妃。”

“高宗尊(刘氏)为皇考谦妃。”

“仁宗以尝受(陆氏)妃抚育,追尊为庆恭皇贵妃。”

“嘉庆间,尊(陈氏)为婉贵太妃。”

“宣宗尊(钮祜禄氏)为皇考如皇妃”

“仁宗嫔御至宣宗朝尊封者,又有信妃,刘佳氏;恩嫔,乌雅氏;荣嫔,梁氏:皆自贵人进。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自常在进。”

“文宗即位,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

“文宗尊(乌雅氏)为皇考琳贵太妃。”

“文宗尊(舒穆噜氏)为皇考彤嫔。”

“文宗尊(钮祜禄氏)为皇考祥妃。”

“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

“宣统初,(瑾妃)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

“与后同日册封者有昭妃刘氏。天启、崇祯时,尝居慈宁宫,掌太后玺。“

宫斗、殉葬、专宠:不为人知的清代后妃陵墓故事

就清朝来说,有的会让妃嫔殉葬,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还有的会按规定,在皇帝驾崩以后,让他生前的嫔妃要搬到皇宫西边的慈宁宫、宁寿宫附近居住,一直到死。

不过也有比较人性化的皇帝,比如康熙,他下了一道遗嘱来帮雍正解决这个问题,让雍正这个新皇帝不至于太头疼。为什么呢?我们从康熙的景陵妃园寝说起。

康熙的景陵妃园寝,是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所以它的规制也成为了后来清代皇陵妃园寝的标杆。而且,它还是清皇陵妃园寝当中最具研究价值的一座,在它的身上,有着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性。

比如说,景陵妃园寝,是清朝十座妃园寝里埋葬妃嫔最多的,一共有四十八人,其中有一位贵妃,十一位妃,八位嫔,十位贵人、八位常在和十位答应。为了避免在祭祀的时候搞混墓主人的葬位,当地的守陵人后来还编了个葬位歌用来帮助记忆。

根据内务府整理的档案,康熙这一辈子一共有二百多个有编制的后妃,所以说死后能住进景陵妃园寝的,那都是妃子里的精英,算是有福气的。可是在这些人里头,有一大半都是贵人、常在、答应这样的低端后妃,按照清朝的后宫制度,她们甚至连皇帝的小妾都不算,只是通房。比方说《红楼梦》里的平儿,就是贾琏的通房,在正妻王熙凤面前,平儿也只不过是个靠谱的丫鬟——这些个低端后妃的地位,就和平儿差不多。而且她们的位子,不像嫔、妃、贵妃、皇贵妃是限量的,每一朝后宫里究竟有多少低端后妃,可能连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都数不清楚。所以说,她们的地位是卑微的,陪葬皇陵这件事,按理说和她们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才对。

但这事儿在康熙这儿是个例外,因为康熙的后宫,对于「评职称」这件事儿,管控的很严格,也很慎重,除非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否则他不会轻易晋封哪位后妃的封号,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后宫中因为相互妒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比方说他的惠妃那拉氏,是大阿哥的生母,之前还给康熙生过一个早夭的皇子,和历史上著名的大臣纳兰明珠还是叔侄关系,这样一个资历和地位都不差的后妃,直到生了大阿哥五年之后才被封为惠嫔,再过了四年多才被晋封为妃,一直到五十多年后老死,惠妃也没能在封号上有所提升。另一个在康熙朝被列入「后宫四大妃子」的荣妃,更夸张,在晋升为妃之前,一共给康熙生了六个孩子,后来也是没能再进一步。可见康熙朝的后妃封号,都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这种情况下,嫔妃们虽然在职称提升上都没什么盼头,但反过来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极大地减少了宫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说白了,宫斗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能在后宫中提升自己和家族的地位吗?既然皇上干脆都不搞册封了,那姐妹们还斗个什么劲儿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康熙的嫔妃们,又是非常幸运的,有了一个很好的生活氛围。

而且之前咱们讲过,康熙对自己的后宫是很照顾的,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好,嫔妃们也普遍长寿。活得最久的晓答应,甚至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才逝世。但这样一来,康熙死后留下的大量嫔妃,她们养老的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了一个难题。万幸的是,康熙死前考虑到了这一点,给雍正留下了一条遗嘱,说:「有子之妃嫔,年老者各随其子,归养府邸;年少者暂留宫中。」这就算是找了条借口,给部分人解决了养老问题。

一般都有祖宗成法可以用来作为依据的。一般先皇如果有遗照安排的,都按照遗诏办理。没有的,就按照惯例或者祖宗成法,比如有些朝代,会要求没有生育的嫔妃出家,为先皇祈福。先皇的正宫皇后会被尊为皇太后,如果新皇帝的亲妈不是正宫皇后且还在世,也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之类的。其他上了年纪的嫔妃,可能会有一个去处给安排养起来,就是通常一些宫廷戏里讲到的太妃之类的。

皇帝之所以尊贵,之所以人人向往,除富有四海、权倾天下之外,另外一个人人羡慕的事情,恐怕就是有三千后宫佳丽了,汉朝时就号称有“掖庭三千”,规模之大,已经可想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掖庭三千的这三千佳丽,并不包括后宫从事杂役的宫女,即所谓的宫人。她们全都可以算作皇帝的老婆,这些个老婆,入宫时大约都集中在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一个个容貌端庄,经历了层层筛选才得到有机会伺候皇帝的荣幸。

皇帝后宫一共多少女人?

皇后一人,超出品第之外,是传说中的存在。

正一品贵淑贤德四人,从一品夫人四人;

正二品妃四人,从二品昭仪八人;

正三品贵嫔四人,从三品婕妤四人;

正四品容华四人,从四品婉仪四人;

正五品嫔五人,从五品良媛七人;

正六品贵人八人,从六品才人六人;

正七品常在十二人,从七品选侍不限人;

正八品采女不限人,从八品更衣不限人。

西汉时期,三千佳丽除一位皇后外,其余则依次为昭仪、婕妤、仱娥、傛华、充依、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二十个等级。

皇后自然是后宫之主,其余佳丽则统称为夫人,如刘邦的戚夫人,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李夫人等,这些女人分别按照等级,从事不同的后宫工作,当然,她们的主要目的是等待皇帝的宠幸,除此之外,就是靠所从事的工作打发时间了。

也有人乐意将这些夫人称之为女官,用以和后宫中从事杂役的宫女,也就是宫人相互区别。

由此可以看出,后宫其实是个等级森严的小社会。

三千女人都奔着一个目标——得到皇帝的宠幸而努力。为了获取帝王一朝临幸 宫女嫔妃们得多卖力知道么

竞争力之大已经可想而知。

然而不管是夫人还是女官,得到皇帝的宠幸自然是非常完美的,如汉成帝时期的班婕妤,就是因为得到皇帝的宠幸而很快从少使提升到婕妤,一下子跃升八级,已经成了后宫的头面人物。

然而她还不算最幸运的,汉元帝时期的冯昭仪,最早的时候只是个长使,就因为得到皇帝的宠幸,数月之间升到昭仪的位子,几乎再咬咬牙,就能混成皇后了,在后宫中,那也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由此可见,皇帝后宫的女人虽多,但由于皇帝身体的关系,能宠幸到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剩下的这些女人,也只能背着皇帝老婆的名分孤独到老。

皇帝活着,可能还有点出头的希望,可皇帝万一不幸驾崩,难听点就是死掉,后宫的这三千佳丽该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命运很悲惨,都是些苦命的女人那。

这些女人里,还能留在皇宫的,只能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皇后,即新任皇帝的母亲,以后当然可以升为太后,其余不管昭仪、婕妤还是最低等的良使、夜者,因为是皇帝的夫人,所以也没人敢接受她,那么,她们的命运怎么样呢?

皇帝死后,则统统打发到皇帝陵园守墓,后半生虽然衣食无缺,但日子过得就如行尸走肉一般。

当然,也有仁慈一点的皇帝,可以允许她们改嫁,但这种皇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也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

皇帝喜欢的都得陪着上天堂,没办法,不这样做说不定会出现很多人谋杀皇帝,只要皇帝死了所有宠妃跟着上天堂就行,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世说新语·贤媛》

古代的妃嫔在皇帝死后如何安置?

古代皇帝真的有三千妃嫔吗?

被赶往感业寺的武则天是如何回到宫中的?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女皇武则天曾经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永徽元年(628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感业寺见面,出现了“武氏泣,上亦潸然”的景象。武则天通过与唐高宗的重逢而重返皇宫,踏上了自己的女皇之路。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也正是这一年,武则天结束了她长达十二年的才人生涯。史料上记载“太宗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这一年武则天二十六岁。在感业寺出家,那真实一段令人绝望的日子,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更妄谈前途与出路。不出意外的话,武则天这辈子就只能注定青灯古佛相伴。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

在唐太宗去世前夕,我们知道,作为太子的李治经常守于宫中,废寝忘食的照顾李世民,就连李世民让他休息一下都不肯,难道李治真的孝顺父亲到这个程度了吗?综合史料记载和历史学家的推测,真实情况可能相当打击唐太宗,但是李治十分乐意呆在宫中照顾他,是因为与他一同服侍唐太宗的正是武则天。《资治通鉴》上记载“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比起将要死去的太宗而言,武则天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只有李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在这期间,二人的感情突飞猛进,对于武则天与李治之间如何互生情绪,早已不可考证。但能明确的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他们二人早已金风玉露一相逢,到了生死相许的地步了。既然二人感情如此之深,为何武则天在出家之后,还在感业寺待了一年之久,才再次见到李治呢?只能说李治刚登基,国事繁忙,忙到甚至忘了武则天。

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年唐太宗的忌日,李治来到感也是行香祭奠。武则天牢牢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她写了一首诗歌《如意娘》送给李治,李治瞬间回忆起了二人之间的深刻感情。史书上对二人的见面这样描述“武氏泣,上亦潸然”,显然二者之间的感情显露无疑。李治到底去过几次感业寺不可考证,但是显然不止一次,林语堂先生根据《武则天正传》推算,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很有可能是在感业寺怀上的。

如果说李治给了武则天回宫的希望,那么还有一种重要的历史人物,直接让武则天回到皇宫,她就是王皇后。王皇后此番做法并非是因为要为李治解忧,而是想借武则天来分摊萧淑妃的宠爱,“欲以间淑妃之宠”。于是王皇后亲自做了一件其蠢无比的事情,私下让武则天蓄起长发,暗中将武则天接入宫中。为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奇怪的是,尼姑的社交是受到很大限制的,特别是武则天这种“皇家尼姑”的社交更是局限于感业寺之内,连家人都不能随便见。而古代皇帝在社交上的限制比尼姑强不了多少,生活在深宫之中。既然如此,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能见到已经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呢?

根据考古发现,感业位于如今的陕西西安未央区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30米处。在丰产路北侧,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也有其他说法等]。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唐高宗时,武则天曾在此为尼数载,因之驰名。”《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三月奉诏回宫”。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二载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业寺现存有石栏和武则天汲水井一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感皿寺,同治兵燹后殿宇尽毁,仅存明万历年一碑,乡人掘土所得一碣上书:唐武后焚香院六小字,下书大唐感业禅院六大字,今俱存。”

《陕西通志》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即武后为尼处”。寺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秦府职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业寺碑记》铭文中称:“感业寺之从来别无可考,据于寺掘出毁埋仅存碑记有隋开皇九年之说,及观史至唐高宗忌日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参观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

根据史料记载,感业寺所在的地区是唐朝皇宫禁苑的西部。也就是说,感业寺并不是一座面向社会的寺庙,而是位于唐朝宫禁内的专用寺庙。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在唐太宗去世后并没有彻底离开皇宫禁苑。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宫之内有很多嫔妃,而不是每个嫔妃都能为皇帝生孩子的。皇帝去世之后,没生孩子的嫔妃既不能回娘家又不能改嫁,就会失去生活来源。历朝历代都建立制度来安置没生孩子的嫔妃,唐朝的安置制度是让没生孩子的嫔妃到皇家寺庙出家,以此糊口。

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实际上是退休嫔妃的养老院,而继任皇帝唐高宗有义务供养和照顾这些父亲的退休嫔妃。正因如此,唐朝皇帝每年祭祀先皇后都会顺道去感业寺看望先皇的退休嫔妃们,询问一下她们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唐高宗也就因此在感业寺见到了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