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之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朱祁钰(即明代宗,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简介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

  在位期间,他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明英宗归国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软禁其于西苑,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二十九(死时尚不满29岁)。明英宗赐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

  景泰帝,即明代宗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兄长明英宗即位后,封他为郕王。

  临危即位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太师也先所俘后,郕王被于谦等大臣拥立,是为代宗,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登基之后,还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英宗回朝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鸿胪寺卿杨善出使瓦剌,靠着三寸巧舌说服了也先,英宗返回北京,代宗并没有迎回兄长的意思,又害怕他复辟,故将其软禁于宫中,以锦衣卫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三年,代宗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去世。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谋复立英宗,十七日清晨,发动夺门之变,率领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复辟。代宗被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得年二十九岁。

  代宗死因不明,陆釴的《病逸漫记》说代宗是被英宗谋杀的,查继佐的《罪惟录》则表示代宗病愈,英宗为怕代宗复起,令太监蒋安用帛扼死景泰帝。代宗死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英宗令廷臣议王妃之殉葬。议及汪皇后,被李贤及太子谏止。后以皇贵妃唐氏殉葬。

  英宗恨代宗薄待,谥为戾 ,称郕戾王。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乙丑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复称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书多称明代宗为景帝。

image.png

  代宗陵

  明代宗是未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另两个是分别是葬于南京明孝陵的明太祖朱元璋,和因不知所踪未能安葬及设陵墓的建文帝。

  主要政绩

  政治

  稳定时局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代宗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巩固大明江山。

  任用官员

  代宗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军事

  军事上,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筹集粮草,厉兵秣马。重新组织新的戍军。

image.png

  于谦

  景泰三年(1452年),戍军的兵力增加了5万人,并被改组成10个团营。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于谦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代宗建立了统一指挥制度,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明英宗归国,于谦认为上皇虽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两部人马结怨已深,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景泰皇帝不准。又有杨俊(杨洪子)曾提议发兵征讨瓦剌,于谦不准。之后瓦剌出现内讧,也先被杀,对明朝已经构不成威胁,直到蒙古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军屯复垦。景泰三年(1452年),于谦提出“核丁法”,每年两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团营人数,防止官兵吃空额。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库司设立“准样图”,明朝武器制造和发放有了标准管理。同时还清理了一批违法军官。

  经济

  发展经济

  代宗采取舒缓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治理水患

  代宗还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派遣官员徐有贞治水,徐有贞不仅修复破损的堤坝,更是凿渠引黄河水入大清河,进而通过济南府入海。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200万英亩的土地得到水源。整个体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并取得成功。它在景泰七年(1456年)经受了灾难性的洪水,并维持了34年。徐有贞受到厚赏,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任命为副都御史。

  文化

  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代宗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之类的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书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

  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分两京、用布政司,司下辖府州县,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三十门。系明代地方总志。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为不使代宗有修志之美誉,以它“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为词,命李贤、彭时等重编《大明一统志》,以传后世。天顺五年(1462年)四月,《大明一统志》成,即毁《寰宇通志》版,因而传世甚稀,1947年,郑振铎将其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印行。

  景泰蓝的盛行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

  当下“景泰蓝”中“景泰”之内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狭义概念,而被赋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谐、友谊、和平、繁荣、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而“景泰蓝”的“蓝”,也不单指蓝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统称为“蓝”,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点蓝”、“补蓝”、“烧蓝”等行业特有名词;并且,几百年过去,景泰蓝的工艺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纯手工制作风格,它的掐(丝)、点(蓝)、烧(烘烧)、磨(光)、镀(金),环环相联,浑然一体,相互辉映,形成曼妙的“五步曲”。

  民族

  从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再加上贪官污吏的盘剥,西南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民变,代宗启用王翱担任两广总督,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叛乱。

  代宗时期的基本问题是恢复稳定。军队的改革已经恢复了边境的稳定。但是,15世纪50年代在内地省份出现了一连串少数民族叛乱。在长期受盗匪活动和地方非汉族居民动乱困扰的广东和广西,首先建立了一个由王翱领导的统一的指挥机构。在此以前,王翱先巩固了东北边境的防御设施,后来成了吏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贵州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从景泰元年(1450年)至景泰三年(1452年),对贵州和湖广省的瑶、苗少数民族进行镇压。景泰五年(1454年)四川南部发生起义,景泰七年(1456年)湖广的苗族起义。这种骚乱大部分限于南方的土著居住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起义,20世纪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把“平定”这些不安分的少数民族和反当局集团描绘为“无情的镇压”,而从中央政府的观点看,这种“平定”却是巩固帝国以及建立有秩序的行政和汉族人统治的一个必要行动。

  外交

  由于朱祁钰和诸位老臣的励精图治,短短数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颓势,国势蒸蒸日上,当时的朝鲜、越南、暹罗、琉球等国纷纷来北京向明朝进贡。

  家庭

  妻妾

  废后汪氏,景泰三年被废,英宗免殉死,复郕王妃,出居王府。死后同葬景泰陵,后追封为贞惠安和景皇后。

  皇后杭氏,怀献太子朱见济母,景泰三年立为皇后,七年,杭皇后崩,谥曰肃孝皇后。英宗复位(天顺年间),削皇后号,毁所葬陵。

  唐皇贵妃 ,都督唐兴女也。以景泰七年进宫,八年封贵妃,宠幸冠后廷。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日控习以待。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

  李惜儿

  妃孙氏,景泰七年十一月升锦衣卫百户孙震为副千户,孙震即孙氏家族的外戚 。

  子女

  怀献太子朱见济,生母为皇后杭氏,景泰四年去世。

  固安公主,英宗复辟,降称郡主 。

  一女,汪皇后生,幼于固安公主,稍长斋素,矢不下嫁。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历代评价

  明宪宗:“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沈德符:“英主。”

  彭时:景泰数年中,敬礼大臣,宽恤民下,赏罚亦无甚失。

  谷应泰:“景帝外倚少保,内信兴安,狡寇危城,不动声色。当时朝右,岂乏汪、黄;建炎践祚,亦有宗、李。相提而论,景诚英主。而乃恋恋神器,则又未闻乎大道者也。”

  李贤: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景泰时不孝于亲,不敬其兄,不睦其室,至而朝廷之上怨恨忧郁之气充满,是以六七年间水旱灾伤遍天下。天变于上,气乖于下,一年甚一年。

  王世贞: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德者孰不知孝宗乎?盖犹有景帝焉。己庚之际,徵帝吾等披发左袵矣。其德如何?曰在知人,在安民。其不复辟者,理也。易太子者,情也。

  李惟桢:景帝立而后睿帝得返,既已帝也。理天下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宁复俛首而为臣?以不还位咎帝,非也。

  谈迁:“国家厄会,盖莫若乙巳矣。闽浙疮痍,黔粤啸聚,天未厌乱,北狩随之。阊阖罹白登之困(刘邦的白登山之围),象魏下阴山之悲,宗社丝髪,仅系景帝。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南迁之议,独徐珵乎?乃舍姬旦(周公)小节,绍少康(夏朝的少康中兴)之旧勋,坐摄羣嚣,独制长策。犬羊虽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灵遐畅,南北交捷。曾不捐汉绘之尺寸,费宋缗之毫纤,而虞渊返照,事同揖让。尤恤饥拯溺,纳谏信贤,嘉王竑,薄徐珵(徐有贞),具有神识。而或以太上事过责之,斗粟尺布之谣,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论也。”

  袁枚: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统,正统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 吾又读《宋史》而叹明之不亡,非谦贤,实景泰之贤也。

  傅维麟:帝为多难为之主,乃能任贤选将,而危如一发之宗社转而为治。南征北拒,天柱弗摇,虽臣之功,帝可谓明于知人者矣。英宗不复腼然于天下臣民之上。而帝卒,传位皇太子,虽古谊辟何以加焉?卒之闻钟鼓则曰:“吾兄好。”悲夫!焦劳固圉,神器有归,厥功岂细哉!

  孟森:“景帝之于上皇,始终无迎驾之说致也先,其不欲上皇之归,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归,乃纵令诸将奋勇御敌,而不与敌和,使敌失贡市之利,则愈阻驾返而敌之送驾愈急矣。英宗被虏而明犹全盛,景帝之不负祖业,不涉阴险,实明宗社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