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的历史来源 俄罗斯族的名人都有谁

俄罗斯族的介绍

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市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俄罗斯族总人口数为15393人。

俄罗斯族的历史来源:俄罗斯族的名人都有谁

  族称

  “俄罗斯人”(Russian、ΡYССΚΝe)一词源自于欧洲古代斯拉夫人的部落名称——罗斯。

  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

  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

  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史书中称为色目人。

  清朝文书中称为“罗刹”,这是俄罗斯族祖先罗斯部族的音译。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中国新疆北部地区。盛世才于1934年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

  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会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划分和称谓做了具体规定,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案。其中,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历史来源

  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是从俄罗斯移居而来。早在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侵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部分沙皇俄国士兵被俘归降后,被清政府送往北京,编入八旗。在后来的顺治七年(1650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683—1685年)间,又有百余俄罗斯士兵,随军队自黑龙江北雅克萨边城迁居北京。今北京的罗、何、姚、田、贺五姓俄罗斯族人约200余人,即他们的后裔。

  18世纪前后,有部分俄罗斯逃亡士兵、谋生的农民和传教士等迁入我国新疆北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在新疆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建立居民点,又有大批俄罗斯农民迁入中国境内。沙俄利用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不少俄罗斯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入。十月革命后,这些俄罗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部分加入了中国的国籍。十月革命期间,流入新疆的沙俄士兵,被安置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1932-1938年,在苏联远东地区定居的许多华侨被强行谴送回国,这些华侨大多携带所娶俄罗斯族妻子进入新疆。据统计,当时进入伊犁、塔城的有19000余人。今天,新疆的俄罗斯族多数是这些人的后裔。1955—1957年,大批保留有俄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迁返苏联,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因而剧减 。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带,也有少量俄罗斯人。这一代居民早先多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或淘金,或伐木,或种地,后来逐渐与额尔古纳河对岸的俄罗斯人通婚。今天,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的俄罗斯族大多是他们的后裔1。

  新中国成立前,俄罗斯族在消除新疆战乱,保持新疆社会稳定方面屡立战功。1931年被新疆省政府招募组成俄罗斯“归化军”,人数最多时曾有3个团,在击垮甘肃军阀马仲英部队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1933年,归化军与新疆各民族一道,促成了在乌鲁木齐发生的“四一二”政变,推翻了金树仁军阀政府在新疆的反动统治。

  1944-1949年,俄罗斯族人在新疆三区革命军事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富有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的俄罗斯族军官进入各级指挥员岗位,不少俄罗斯族人被任命为营、连、排级指挥员,还有的人在三区政府的军事厅和内务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甚至为革命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1年4月1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批准,在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建立了全国惟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

  禁忌

  俄罗斯族忌讳星期五和13这两个数字,请客不请

  13人,结婚也要避开每月13日,认为是不祥之日。

  忌讳送黄颜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

  忌讳问妇女的年龄。

  到俄罗斯人家做客或办事,进门必先敲门,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不能将客人引到厨房,认为是最不礼貌的接待。

  忌讳生人坐床上

  习俗节日

  俄罗斯族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

  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届时,家家都装饰圣诞树,享用丰美的食品,由扮演的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唱歌跳舞,欢度圣诞夜。复活节在每年4月间,节前49天为斋戒期,过节第一天即复活节。

  俄罗斯族的复活节为节中之节。届时家家准备丰盛的食物,男女老少皆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庆贺,尽情歌舞。过节前一天,各家要煮很多彩蛋,看上去犹如五彩缤纷的花坛。客人进门祝贺时,主人分给每人一个彩蛋,以象征生命的昌盛。在欢聚进食时,主人和客人还玩碰鸡蛋的游戏,有输有赢,非常有趣。

  此外,还有“报喜节”(节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节”(节期在每年6——7月间)等,也过元旦、春节、国庆等全国性的节日。


婚姻

  俄罗斯家庭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亲掌管家中经济。

  子女长大结婚后,即另立门户,独立生活。与汉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汉族和俄罗斯族姓名。俄罗斯人名字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组成,妇女结婚后随男姓,也有少数为男随女姓者,平常称呼很少叫全名,一般以小名或本名相称,平辈和朋友间可以直呼其名。

  俄罗斯族的家庭关系,夫妻地位比较平等,尊重妇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无上的权威,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婚姻比较稳固,离婚者少。注重对孩子伦理道德的教育。俄罗斯族性格开朗,邻里关系也处理较好。子女成家立业后,要同父母亲分家单独生活,有的则仍同住在一个院子里。

  分家在俄罗斯族看来是子女们经济和生活独立的标志。分家时,如果父母在世,家庭财产由父母主持分配,一般来说,父母要给自己留一份家产养老,然后将剩余的家产分给已出嫁的女儿、成家的儿子和没有成家的儿子。如果父母去世,另立门户的儿女无权继承遗产,其遗产由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兄弟继承,或按遗嘱处理 [2] 。

  婚礼

  俄罗斯族恋爱与婚姻自由,但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

  婚礼在教堂举行。由神父询问新郎新娘结婚是否自愿,当得到肯定答复之后,神父为他俩祈祷祝福,双方交换结婚戒指。新郎新娘将两杯酒各喝每杯中的一半,以示同甘共苦。客人们则在举杯饮酒前高呼:“苦啊!”新郎新娘接着互相亲吻,以示相爱。结婚3天回娘家,新娘父母亲要先端出面包和盐水,女儿、女婿稍食之,再拿出酒,各喝一杯,以示甜蜜幸福 [2] 。

  丧葬

  俄罗斯族实行土葬,葬礼在墓地举行,由死者的男性亲友将棺材抬至墓地,将棺盖揭开,亲友们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神父诵读有关的圣经,为死者进行祈祷。葬仪完,盖棺,钉棺钉,用白布带将棺木放入墓穴,亲友投以花束,由长子或最亲近的男性亲人填第一铲土,其他男性亲友随后即铲土将墓穴填平,墓上竖十字架或石碑。父母亡故后,从前子女要穿葬服,现在一般佩带黑纱,40天内不得看电影、唱歌、跳舞、理发等。每逢死者忌日要进行悼念活动 [2] 。

  名人

  柯尔波娃·娜嘉

  柯尔波娃·娜嘉(?—1985),女,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区红旗农业机械厂医生。

  娜嘉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英合尔山区一个贫苦的家庭,她12岁就给地主家当佣人。后来父母生病,生活无法维持,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妹妹沿街乞讨。解放后,她们终于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为第一批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选派往乌鲁木齐卫生专科学校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新疆伊犁地区,她身背药箱,走遍了这里的草原和草甸,在当时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她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除了许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数十条生命。时至今日,伊犁当地的各族群众,年老的一辈还对她感念不忘。娜佳因其突出的表现,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好干部,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俄罗斯族的历史来源:俄罗斯族的名人都有谁

  李莎

  李莎(1914—2015),原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中国籍俄罗斯人,女,李立三夫人,生于苏联萨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国籍,教授,俄语语言学家。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法语系,曾任莫斯科地质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术编辑。1945年被授予“卫国战争期间英勇劳动奖章”。1946年随其夫李立三来到中国,任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李莎即在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授,并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俄语编辑部顾问。

  李莎培养了大批俄语专业工作者,并为俄语教材的审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有《苏联当代文学原著选读》,译有《水怪》《春芽》等。

  戈沙

  戈沙(1931—2015),黑龙江人,高级编辑、画家。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画报社创作室主任,《长春画报》编辑,吉林日报社美术组主任、高级编辑。主要从事报刊插图、油画、版画的创作。曾有许多作品获奖。如版画《古老的歌》获日中艺术交流金奖,《山村女教师》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佳作奖,《布达拉宫》获全国第十届版画展铜牌奖。戈沙还出版有《戈沙版画选》《戈沙丝绸之路版画选》《苏联藏书票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