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黎府院之争的性质 第一次府院之争真相始末

“府院之争”指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首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为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角逐。第一次“府院之争”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展开,那么,这场政治斗争的性质如何?第一次“府院之争”的真相始末又是怎样的呢?
  府院之争的性质
  第一次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府院之争表面上是一次“宪法漏洞”引起的国家机构争权,实际上是内部利益集团的争权夺利。
  府院之争真相始末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1917年3月初,段祺瑞等炮制出《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节略》要点为:(1)停付德、奥两国赔款,暂缓十年偿付协约国赔款;(2)同意中国将进口税增至百分之七点五,待裁撤厘金后,增至百分之十二点五;(3)取消辛丑条约关于不允许中国在天津驻军等条款。

  3日,国务会议通过向国会提出的对德绝交咨文和《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4日,段亲率阁员到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对德绝交咨文上盖印交国会通过,并将《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发给章宗祥,与日本政府协商。黎以事关重大,还需慎重为辞,拒绝盖印。段愤怒离去,当晚即宣布辞职并离京赴津。一度缓和的府院之争骤然激化。
  段祺瑞出走天津后,黎元洪借机改组内阁。5日,他请徐世昌、王士珍和赶到北京来磋商外交问题的副总统冯国璋一起到总统府议事。黎元洪请徐世昌和王士珍分别出任总理和陆军总长,但徐、王二人连连作揖,敬谢不敏。冯国璋自请赴津劝段祺瑞复职。6日,北洋系各省当局又相继打来电报,挽留段“力任艰难”。黎元洪不得已请冯国璋赴津劝段复职。冯临行前与黎商订了段复职的条件:(1)内阁确定的外交方针,总统不再加以反对;(2)内阁拟定的命令,总统不得拒绝盖印;(3)内阁训示各驻外使节、督军、省长,总统不得干预。段祺瑞见黎元洪已妥协,当晚返京。次日,段密电各省及驻外公使,声称内阁对德外交方针,已获总统赞同,各省“切勿再生异议”。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