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B型驱逐舰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051B型驱逐舰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051B型驱逐舰英文名称:051B

  类 型:中国导弹驱逐舰

  所属国家:中国

  研发单位:中国大连红旗造船厂

  有中国“海盾”之称的051B型驱逐舰,是大连红旗造船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的一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造价约20亿人民币。该型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尝试建造大型化、模块化水面作战舰艇的试验产品,只建造了一艘,即深圳号(舷号167)。

  性能参数

  概观

  舰种驱逐舰

  拥有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代号北约代号:Luhai Class(旅海级)

  前型052型

  次型052B型、051C型

  数量1(深圳号,舷号167)

  制造厂大连造船厂

  服役1998年—

  现况现役

  技术数据

  排水量标准5,000吨,满载6,600吨

  全长153米

  全宽16.5米

  动力2台蒸汽轮机

  最高速度30节

  续航距离12,165海里

  乘员250人(其中军官40人)

  飞行设施起降平台及机库

  舰载机2架直-9或卡-28反潜直升机

  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4座四联装鹰击83反舰导弹

  1座八联装防空红旗七号导弹

  1门双管100毫米舰炮

  4座76A型双管37mm防空炮

  6具3叁联装324mm鱼-7型反潜鱼雷

  2具946型(PJ-46)15管诱饵火箭

  研发历程 051B和051型导弹驱逐舰联系不大,动力系统和船体与之前建造的052型驱逐舰也没有太大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之所以沿用"051"的型号是因为在立项时的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军队不断裁军,而且经费紧张,当时是作为051改型申报立项的,所以没有赋予新的研制型号。

  “深圳”号驱逐舰于1995年12月在大连船舶重工(426厂)开工建造,1997年10月下水,1999年2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服役。

  在进入服役时,深圳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和使用过的吨位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被中国的媒体和军事迷称作“神州第一舰”,[1]也频频亮相于各种出访活动。在军事论坛就索马里护航应该派遣的军舰进行票选时,深圳号高居第一位,可见其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地位。

  装备配置 作为一种实验品性质的舰种,051B型驱逐舰的舰身采用流水线设计,船舷和上层建筑稍向内倾斜,桅杆上的电子传感器阵列明显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比051型驱逐舰和052型驱逐舰大大降低,该舰的烟囱也经过了特别设计以减少红外线特征。 167“深圳”舰动力装置采用蒸汽轮机,主要塬因是,当时为了大连造船厂蒸汽轮机动力生产线维持生产,可以保持工业基础和技术经验。武器系统上与稍早一些的052型导弹驱逐舰类似。

  电子设备

  战斗数据系统:ZKJ-6型信息处理系统

  数据链: HN-900型(中国版Link 11)

  通讯: SNTI-240型卫星通讯系统

  声纳:DUBV-23型中频舰壳声纳

  381A型叁坐标对空搜索雷达

  360S型对空对海搜索雷达

  517H-1型双坐标远程对空搜索雷达

  343G型火控雷达(用于100mm舰炮和反舰导弹)

  345型火控雷达(用于海红旗-7防空导弹)

  347G型火控雷达(用于37mm防空炮)

  2座RM-1290型导航雷达

  SRW210A拦截和干扰器

  两台OFD-630型光学指挥仪

  服役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

  媒体评述   造出我国第一艘猎潜艇、第一艘登陆舰、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大型布雷舰、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远洋综合补给舰的426厂接受了一项神秘的任务

  11月16日上午,被誉为“神州第一舰”的“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再次作为旗舰,率舰艇编队经过85天远航,圆满完成首次访问德、英、法、意欧洲4国的光荣使命,返回我东海军港。

  这是我海军第一次驾驶国产现代化军舰访问欧洲。

  这艘战舰两次经受10级以上海浪的考验、多次出入叁大洋最险恶海域而安然无恙。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为“神州第一舰”而自豪,然而,为“第一舰”的诞生,军代表们所付出的心血,又有谁能知道?

  当具有百年造船史的426厂接到了建造人民海军新型战舰的任务时,驻厂军代表欣喜万分。建造这样一艘现代化的新型战舰是史无前例的,新型战舰不仅吨位大,具有远海航行能力,而且战斗性能高,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同时自动化程度高,要集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工艺于一身。

  难题果然来了。作为舰体最基本的材料———钢板,当时确定选用刚研制成功的新型钢材,这种钢材还没有在东北地区寒冷条件下做过焊接试验。

  决不能让焊接问题成为舰体的“短木板”而留下隐患。为了探索低温加工及焊接工艺,军代表莫立新、于立扬、丁德勇、戈亮带着试验小组,背着钢板,拖着电焊机,兵分两路,到沈阳和富拉尔基,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焊接试验。从摄氏零度到零下20摄氏度,不同的低温试验,一做就是几十次、上百次。整整45天,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和计算,终于获得全部的技术数据。

  电子系统是“第一舰”的中枢神经。因为各电子设备运行时会产生磁场和电磁波,常常互相排斥和干扰,所以,舰上电子兼容程度直接决定了战舰的综合作战能力。为了使数以百计的电子设备各扬其长,互不干扰,监造电子系统的军代表们和科研人员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军代表曲全福、朱承邦和科研人员一起,从设计的源头抓起,模拟全舰实际情况,把各类准备上舰的电子设备反复进行定位试验和模拟磁场试验。进行模拟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类电子设备在不同方位、不同空间的干扰反干扰试验。经过3个月上万次的试验和计算,终于设计出了各种电子设备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

  “第一舰”从第一张设计图纸诞生的那天起,军代室就成立了新型战舰审图小组,对每一张图纸从船体、机电、武备等各个方面分别论证。

  光电跟踪仪是舰上的重要设备,但图纸上的安装位置不利于水兵操作,且没有加固措施,这将影响到装备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军代表刘东涛发现后,及时提出了改进意见,但设计部门以无法加固为由不同意修改。刘东涛不甘罢休,他白天查资料,向专家求教,晚上挑灯夜战,反复运算和论证,终于运用力学塬理和船体设计塬理,找出了最佳移动位置和加固支撑方案。就这样,在新型战舰的监造过程中,军代表们共审图近20万张,提出了157条建设性修改意见,全部被设计单位接受采纳。

  审图不易,监造更难。轴系照光是确保舰上动力主机设备准确定位、保证舰体平衡而采取的重要技术措施。100多米长的舰体,主机定位只允许有百分之一毫米的误差,这一切关键取决于轴系照光的准确度。但因为船体受太阳光照射的影响,热胀冷缩出现变形,所以,轴系照光白天不能干,只有在深夜船体形态恢复后才能测试。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副总代表陈涛、军代表莫立新冒着凛冽的寒风,从舰首到舰尾,从前舱到后舱,一忙就是整整一夜。为了确保没有丝毫的误差,前后10次照光,他们坚持每个项目都用3个夜晚进行反复测试。

  “第一舰”研制项目多,不少项目都是边设计、边研制、边施工,所以只有通过充分的试验,才能验证其性能指标是否达标。

  舰艇做高速航行试验,按要求舰艇主机必须满负荷高速航行到足够时间才能过关。这一天,已煺休后又主动提出监造“第一舰”的老军代表侯秉龙随舰验收,他拿着秒表,在高达40多摄氏度的主机舱室里仔细观察着。就在离规定试验时间还差5分钟时,有人宣布试验成功。侯代表不答应了:“高速航行检验的是战舰的机动性能是否过关,事关在未来战场上能否快速反应,充分试验一秒也不能少!今天我们在这里多流汗,明天官兵们在战场上才会少流血。”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致赞成“高速航行试验重新开始”!

  最后,“第一舰”以监造合格率100%、优良率100%,载入中国造船史册,舷号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