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个非常悲哀的没有登上皇位的太子盘点

第一名悲哀的太子:刘据:巫蛊之祸的戾太子

纵观整个西汉王朝,从头到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戚专政,从吕后,到窦太后,到导致西汉王朝灭亡的王莽。在武帝之前,已有前车之鉴,刘汉王朝差点被改姓。而武帝登基之前,也因为窦太后的原因,差点与皇位失之交臂,即便登基之后,也处处受窦太后掣肘。凡此种种,在武帝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太子事件之前,虽然卫青已死多年,但卫氏的关系网还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卫子夫又是一个极顶聪明的女人。而太子刘据的性格“仁恕温谨”。由此武帝断定,如果刘据继承皇位,必定导致卫氏专政的结局。而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刘据来说,如果不能继承皇位,就只有一死了之。

江充诚然是个小人,但他充其量是个打手的角色,他执行的是武帝的旨意。蛊惑事件,并不是江充在蒙蔽武帝,而是武帝在利用江充,即便没有江充,也会有李充、王充。

武帝一生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晚年并非头脑昏花,反而是在政治谋略上愈发的炉火纯青。当然,他晚年也多了几分谨慎,对于钩弋夫人这样一个无根无底、无权无势的女子,也不放心,立其子而杀其母。


整个西汉王朝,首尾皆受外戚专政之祸乱,唯独武帝及其身后这一时期是个例外,不能不佩服武帝的英明。
  后记:一年后,汉武帝经过调查,发现所谓太子谋反案实是冤案,于是将江充家族灭族,将苏文烧死,并在刘据自杀的湖县修建了“思子宫”。刘据死后,汉武帝选择了少子刘弗陵为太子,即汉昭帝,可惜汉昭帝命薄,21岁就英年早逝并且死时无后,大将军霍光在刘氏子孙中挑了个遍,最终选择了一个叫刘询的年轻人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是为汉宣帝,而此人正是太子刘据那唯一的孙子,他登基后给自己那冤屈的爷爷所选的谥号为“戾,耐人寻味”。
  点评:被父亲冤枉而自杀、母亲因此自杀、儿女因此被害,刘据的悲惨从他孙子给他的谥号中就可见一般,如果当时刘据可以从容地应对江充的诬告,最起码等到汉武帝回来进行调查,也许惨案都不会发生,从后来汉武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冤案平反来看,刘据的死其实很不值,甚至可以说是白死了,但对于刘据可喜的是,经过一番的折腾,汉室江山最终还是回到了刘据一系的手中,至少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因为这起冤案而影响太多。
  悲惨指数:★★★★★★★★★★
  可惜指数:★★★★★★★★★★
  影响历史进程指数:★★★★
  综合悲情指数:★★★★★★★★



第二名悲哀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也就说赢扶苏也叫赵扶苏和赵国王族一个祖先,赢是周天子赐的}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而嬴政也的确是把扶苏当作子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心怀仁慈,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秦王雄才大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长子过于妇人之仁,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而扶苏也确实没让秦王失望,在名将蒙恬的指点下,扶苏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他经常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我估计也有蒙恬军的将领们不想和他争功的原因},因此在蒙恬军中逐渐有了威信。估计这也是秦王让扶苏去军队的原因,在秦国军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军功,小兵也能当君侯{比如秦国的白起},扶苏有了军功,在军队里的威信也就树立了,而且他也有了一支支持他的精锐——蒙恬军{从这就能看出秦王对扶苏有多大期望了把}。
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陈涉世家》里就有提过“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当时不过一个服徭役的人,他说假借扶苏的名义能得到更多人支持这也说明扶苏在百姓心中的确是受爱戴的{不过我没查到扶苏给百姓做过什么好事不清楚他没爱戴的原因,难道抵御匈奴也算?}。他对六国士子.遗民的主见是安抚,化解与秦国直接的仇恨,以此来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有的人还不会真正臣服秦国但也没办法掀起什么浪来,由此可见扶苏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然后自杀了?!“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於阳周。”《史记》。扶苏傻么?不傻,而且很聪明,但这封明显有问题的诏书他不听蒙恬的话去复请而直接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太史公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估计他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秦王和扶苏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因为他们的政见完全相反,特别是秦王“焚书坑儒 ”扶苏数次直谏后把扶苏赶到蒙恬军做监军,难道真的只是生气?其中原因我没找到,但还是知道秦王是不会因为这中事情杀自己的儿子的,而且还是扶苏到蒙恬军几年后才下诏。至于说扶苏到蒙恬军后没什么建树,反而损兵折将更是屁话,有蒙恬带着想不立功都难。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由此可见,秦王嬴政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苏,尽管他一直没立太子,没立王后,尽管他很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王还是知道把王位交给谁好的。
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当时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映像,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映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的不错,如果扶苏上位,那他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如果胡亥上位,他就有从龙之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的人,他知道怎么选。于是 扶苏自杀,蒙恬没害死...虽然扶苏知道自己要想称帝很简单,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侧”皇位觉对是他的,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战火一起,刚太平几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许是扶苏不想手足相残。不管怎么样扶苏还是死了,尽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点。扶苏的离去断绝了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战火硝烟中。
如果扶苏知道胡亥比他父亲还暴政,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他还会自杀逃避么?
如果扶苏选择挥军咸阳,陈胜还会起义么,刘邦还有机会和项羽争霸么?

  后记:在后世也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扶苏其实已经看出这是胡亥等人的阴谋,如果以他的号召力,再加上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及其手下三十万秦军的协助,打回长安,夺回属于自己的帝位真是轻而易举,但是扶苏却认为天下初定,不应该再挑起战事,因此希望以自己的一死来平息战事。可是他不会想到,因为胡亥的暴政,他死后的一年,陈胜、吴广就领导爆发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而用的旗号正是他自己,随后天下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扶苏死后仅四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就覆灭了。
  点评:如果扶苏能顺利继承帝位,相信以他的仁慈与政治远见足以一改当时的暴政之风,“文景之治”肯定会提前到来。而且扶苏不死,蒙恬也不会死,若有蒙恬在,哪还会发生后来的白登之围这样让匈奴大举入侵、得寸进尺的事情,那么也就不会有匈汉长达百余年的大规模战争了,这样将更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与社会的进步,纵使这些不能实现,至少秦朝不会是一个只有15年的短命王朝,之后中华2000多年的历史将会全部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悲惨指数:★★★★★★★★
  可惜指数:★★★★★★★★★★
  影响历史进程指数:★★★★★★★★★★
  综合悲情指数:★★★★★★★★★




第三名悲哀的太子:清朝康熙皇帝的第一任太子“胤礽”

  要说胤礽也是康熙正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那可是嫡子!可这位太子胤礽却两次被废,与皇位仅一步之遥,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让人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皇帝,那康熙大帝必定会被人提及。他削三藩、平准噶尔、战沙俄,收复台湾,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果说在太子胤礽的废立上,康熙是无奈的反复,还不如说是胤礽自己坐上了一会天上一会人间的人生过山车。虽然胤礽当了大清国的“副总经理”,但想行使这“副总经理”的权力,就要掌握好与康熙这个“总经理”的关系问题。别忘了谁才是老大!
  试想,如果胤礽真正做到夹起尾巴做人,那康熙归西不是早晚的事嘛,皇位注定是他的啊!急什么呢?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总是耐得住寂寞的!要知道,世间事自古以来都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不要只想着那“天下知”那一刻的美好,却忘了成功人士们都耐住了“十年无人问”的寂寞。
  其实很多人都具备成功的条件——聪明的头脑、超凡的能力等。可他们或轻浮,或浮浅,或慵懒,无法抵挡人生中的寂寞,所以应了那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后记:康熙六十一年,千古一帝终于病逝了,这里我们暂且按正史的说法,他在临终前,是出自内心的将皇位传给了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也没有忘记他那个被两立两废的二哥,将幽禁地点迁到了祁县郑家庄,并派众兵严加看守,两年后,胤礽在此病逝,时年五十一岁。
  点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胤礽有缺点是正常的,但是最不该的就是他不该不甘于寂寞,本来都是太子了,只要你有耐心,皇位早晚是你的,你何必那么着急登基呢,如果你真等不及了,大可以学李世民靠强大的武力逼宫嘛,可是却没这胆量,只是结交了几个大臣,又能起到什么根本作用呢。相信如果胤礽肯乖乖的等着帝位,以他单纯脾气暴躁、亲情冷漠这点缺点,不见得就会成为被废的理由,两次机会都没把握住,只能说是可惜了那么好的条件了,如果他能乖乖等到登基的那一天,康乾盛世说不定是提早结束了,但是腐败的晚清也许相应的也不会出现了,谁又能说清呢?

悲惨指数:★★★★
  可惜指数:★★★★★★★★★★
  影响历史进程指数:★★★★★★
  综合悲情指数:★★★★★★★




第四名历史悲哀的没有登基的太子:杨勇,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嫡长子

杨勇,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嫡长子,生母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妒妇独孤皇后,又是一个根正苗红的主,因为杨勇的生年不详,所以不知道被封为太子的时候有多大,但也是老爹一登基就马上被封为太子的主,如此可见,也是公认的太子人选,看来嫡长子就是容易当太子,但是可以说杨勇很悲惨,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毫无亲情可言的家庭里,具体表现为,亲爹不信任他,亲妈很讨厌他,亲弟想弄死他,不幸的亲情关系也最终导致他没有登上帝位,……
  历史上关于杨勇的评价其实很没特点,总而言之就是说这个人不是很好,因为有小毛病;但也不是很坏,因为没大问题,即没什么大本事,不过也没什么坏心眼,属于很平庸的典型。这一点他就不如自己的二弟,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至少杨广够混蛋,而杨广在登基之前,能体现出他混蛋的地方,则全部用在了他这位太子哥哥的身上。
  如果非要说杨勇有什么特点的话,那他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不会装相了,说句好听点的,就是小伙子很率真,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一点都不做作。比如小伙子不喜欢自己的太子妃,于是就光明正大的宠爱别的妃子,再比如小伙子觉得自己是太子,理应有相应的排场,所以花钱有点大手大脚,没事奢华一下子……单纯,真是太单纯了,虽说这些东西也算正常,但你也别表现得太明显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老妈是个醋坛子,最受不了就是丈夫宠爱小妾;自己老爸最受不了奢华浪费,自己三弟还因此被重罚过。相反看看他那个混蛋弟弟,就很会装相,表现得一副孝顺懂事的样子,尤其讨得自己老妈开开心心的。于是独孤皇后就开始越发讨厌自己的大儿子,而想让自己的二儿子当太子,反正都是亲身的嘛(隋文帝的儿子是历史上少有的所有儿子都是一母所生),而老杨同志又是出了名的“妻管严”(要不怎么儿子都是一个人生的,因为不敢找别的女人),结果老婆一通枕边风,于是也觉得大儿子不怎么值得信任,比不上二儿子,开始考虑更换太子的问题。
  杨广看前期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招——进谗言,说什么杨勇听算命的说自己老爹快死了就很高兴,还买通了杨勇的宠姬,诬告杨勇要谋反,这一顿胡萝卜加大棒的,老杨同志哪里受得了,杨勇的太子之位被顺理成章的废掉了。


  其实杨勇有再次翻身的机会,老杨同志在临死之前终于看清了杨广的禽兽嘴脸(公然调戏老爸的女人),想重新下发遗诏,重立杨勇为太子,可一切已经太晚了,此时老杨身边的人已经都变成杨广的了,遗诏没改成,自己还被儿子给提前送上路了。而我们的废太子杨勇先生自然也不会有好日子后,杨广登基后马上就将他赐死,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十个儿子,真正的被断子绝孙了。
  后记:据说杨广怕怨气太重,将杨勇和他的十个儿子杀死后,全部大头朝下倒埋,以防他们化为厉鬼抱负。而杨勇和他的儿子们好像真的化成了厉鬼,隋炀帝杨广在位十四年后,被部下宇文化及缢弑,而隋朝也在同一年灭亡。
  点评:以杨勇的资质和率真的性格而言,他如果顺利登基,最有可能成为的君主类型应该是一个唐高宗李治那种无为的皇帝,虽说国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繁荣,但至少不会天下大乱,不会亡国,隋朝也不会成为一个只有37年的短命王朝。
  悲惨指数:★★★★★★★★
  可惜指数:★★★★
  影响历史进程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