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芙蓉山”在山东临沂、福建闽侯、湖南桂阳、宁乡等地均有,此芙蓉山何处不详。这首小诗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山庄的情景。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山居风雪夜归图。写景逼真,刻画生动,语言凝炼,构思精巧,风格清隽,是中唐写景记行诗的名篇。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上句勾勒出暮色苍茫、青山隐隐的旷远空间,下句描绘了山村居舍的贫寒简陋。仅此两句,就将一幅清远简淡的山村暮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上句诗人先用“日暮”两字点明时间,接着用“苍山”两字来描写芙蓉山一带的群山。这四个字似乎平淡无奇,然诗人于句尾著一“远”字,意境顿生:唯其“日暮”,茫茫暮霭笼罩着群山,远处的“苍山”仿佛更加遥远,因为山路如此漫长遥远,使诗人日暮投宿的心情显得愈为焦急而迫切。“白屋”,指古代平民所居之屋。《汉书》颜师古注曰: “白屋,以白茅覆盖屋者也。”这里指诗人投宿之处芙蓉山主人的山舍。以“白屋”状其山舍,已见其贫寒穷困,复饰以“贫”字,则其贫已甚。不仅如此,“贫”字还与句首“天寒”首尾呼应,渲染出山居周围环境的寂寞萧条。“天寒”两字与上句“日暮”对应成文,造成一种日暮天寒、风雪黄昏的氛围。这两句诗在景色的选取与安排上是颇下了一番剪裁、提炼功夫的。在众多的景物中,诗人只撷取了暮色、远山、寒天、茅舍这些山村风雪之夜的典型景物加以描绘,使之形象鲜明传神。还有,在写景角度上也富有变化,首句为远景,次句则为近景特写,远景与近景置于同一画面,显得错落有致而避免了呆滞平板。另外,诗人对颜色字的运用也颇为恰当而巧妙。苍,青黑色,用“苍”来形容暮色中寒山的颜色,逼真而贴切。白屋,不仅写其贫困,其中的“白”字还与“苍”对应,暗示其屋被雪覆盖后所呈现的洁白的颜色,为末句“风雪”作了伏笔。

如果说上联的自然景色完全是以视觉形象来展示的话,那么第三句的画面则是借助于听觉形象来表现的。“柴门”,以木柴编结为门,承上“白屋”; “犬吠”,点明是陌生行人叩门投宿,而非主人还家。这一句承上启下,从全诗的安排来看,上联展现的是山村静景,这句从静景中引入动景,为创造结句风雪人归的优美意境作了必要的铺垫。

结句“风雪夜归人”向称名句。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感人的图画:山长路远,夜色茫茫,风雪交加,行路之人终于找到了归宿。一个“归”字极耐人寻味:行人投宿何以言归?乍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我们细加体味,不难发现,这个“归”字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主人的热情好客,不是从这个“归”字上体现出来了么?客人的欣慰喜悦,不也从这个“归”字上流露出来了么?一个“归”字绝妙地表现了主客之间的一段情意,也使整个画面景中见情。由此,我们可看出诗人语言的锤炼功夫,也使我们知道了这首写景小诗何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诗人不但精心构思,巧妙安排,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自然景物,而且采取熔情入景的艺术手法,使情与景在诗中高度契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吴逸一《唐诗正声评》)

上二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

较王、韦稍浅,其清妙自不可废。(施补华《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