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

即纸币。“钞”字来源甚早。

唐代,把卖田地的契约和经官府盖印的证据称作“田钞”,称官府的其他文件为“文钞”。宋代初年,“交子”(纸币)产生后,地方官吏有称“铁缗钞”的。宋代纸币除了称“交子”“会子”“关子”以外,称“钞”的也很多,如“河北见钱钞”“陕西钱钞”等,有上百种之多。金代有“交钞”,元明两代的纸币称宝钞,如“至元宝钞”“大明通行宝钞”“洪武宝钞”等。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商业逐渐发达,汇兑业务随着发展,出现“汇票”一词。从此“票”字的使用开始多起来。清朝初年民间出现了“钱庄”和“票号”等金融机构,发行“照票”“凭票”等领取现金的凭证。不过咸丰以前,票是票,钞是钞,各不相混,互不通用。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农民革命的军费,解决财政困难,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从此,民间便把“宝钞”与“官票”合二为一,简称“钞票”。

后来,“钞票”便成为纸币的代称。